第335章 铁器之论
第335章 铁器之论 (第2/2页)也让匈奴人了解自己,拆分大部又不是直接吞并,不过是推恩令的强化版本。
每个匈奴名王肯定有叔父、兄弟、堂兄弟或成年的儿子,拆掉大部,让其中亲近幕府的近亲充为千户。
完成千户制度后,匈奴人的动员力,服从力都会得到显著提升……征税也会方便。
要么缴纳畜力折算赋税,这就是保护费;要么接受兵役,成为幕府一员。
检查完曲辕犁,赵基众人又检查仓库里的农具。
赵基这才放心很多,这些农具,才能保证今年太原、河东的生产恢复。
他不怎么懂经济,没做过什么大生意,但也知道分配的重要性。
翻阅库存账簿,赵基问:“目前铠甲、军械不便分发给义从、匈奴贵族,这农具分发、奖赏下去并没有多少隐患。而我现在疑惑的是,不知该不该放开农具互市。”
现在仓库的农具,肯定是发下去,直接发给各处县府、军士家庭手中,县府再给佃户租出去。
至于各县的民户,只能钱购买,反正很多人卖蝗虫也挣了许多现钱。
虽然为了买粮食又让许多钱币回流到官府手中,可民间货币储备目前来说是充足的。
只有市场上提供百姓急需的货物,他们手里的钱币才有意义。
所以民户想要补充、更新农具,只能钱买;把钱出去,他们才有挣钱的动力。
匈奴义从骑士的家庭……哪怕再吕布那里效力的义从,原则上也是响应赵基的征发,也是可以分配农具的。
匈奴贵族需要拉拢,奖励农具给他们,提高他们领地内的生产效率,这样也有好处,能让贵族更加依赖幕府。
如此一来,唯一需要考虑就两件事情,第一就是要不要对匈奴人放开农具购买的资格;第二就是给盟好势力是否放开农具买卖。
比如张杨这里,河内早就打烂了,陈留更是缺铁。
明年秋收后张杨获悉曲辕犁的优点后,因不产铁的原因,应该会很馋这个。
还有张燕,对曲辕犁的要求更为迫切。
但山中能冶铁,张燕这里今年送去曲辕犁后,就能自行生产。
赵基现在问的是农具,其实问的是铁器外流到鲜卑的隐患。
匈奴与鲜卑是宿仇不假,可匈奴人能在赵基这里购买铁器农具后,若转身能给鲜卑人卖个好价钱,那匈奴人自然乐意当个中间二道贩子。
两只羊换一把镰刀,匈奴人就敢拿镰刀去找鲜卑人换两三匹马!
应赵基所问,众人收敛喜色,陷入沉思。
最终,还是张昶先开口:“大司马,若是准许民间百姓购置农具,又不准匈奴购置。会伤匈奴依附之心,也难以奏效。”
“嗯,百姓有利可图,自然会将官营的农具转卖给匈奴百姓,以获取利润。”
赵基见其他人态度也不强烈,就说:“不过农具储备不够丰富,今年只准许百姓购买,余下人等延期到明年。从明年二月时,不再限制买卖。此事也可传告鲜卑,我欲发通关文书给鲜卑王,由他遣使来晋阳与我互市。”
张昶还没开口,东曹赵蕤立刻开口:“大司马,鲜卑如狼似虎,岂可与之互市?其所缺正是铁器,千万不可与之互市。若是关陇平定,马腾、韩遂臣服,我军无有腹心之患,再与鲜卑互市不迟。”
可能是感觉语气有些强烈,赵蕤又改口提了个前置条件。
他世居常山,距离鲜卑不算遥远,也算是有切身之痛。
赵基也只是试探,见张昶、诸葛玄对这方面缺乏敏感,也就点着头。
也只有给匈奴各部进行千户整编后,他才会放开匈奴的农具买卖限制。
而这期间,就让治下的吏士、百姓当一段时间的二道贩子,从匈奴人手里赚点兽群。
想要严格限制,也是不难的,无非就是给农具铁器上打字。
与二维码身份信息一样,一个是明文,一个是暗码。
通过铭文,限制该农具的流通范围……超过这个范围被有司查到,没收即可。
只是现在没必要,等后续一点点打补丁,收紧这个政策。
各地工具铁器供应有个上限在,匈奴人即便走私也走不了多少。
比起农具铁器走私,军械走私才是大头。
这种黑心钱让匈奴人或者雁门、代郡、西河豪强转走,赵基感觉未免可惜。
当然是安排人手,来个官方走私。
哪怕是军中淘汰的兵器,对鲜卑人来说也是宝贝。
这是鲜卑人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他们很缺军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