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血战台儿庄
第二十三章:血战台儿庄 (第1/2页)中国人不会打仗?
中国对外御敌很差劲?
一百年的尊严已经麻木殆尽!
日本华中方面军于1937年12月13日占领南京,日本华北方面军于1937年12月27日占领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华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日本侵华两大集团军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津浦铁路线就是北方天津至南方南京浦口火车站的铁路,横跨中国黄河/大运河/淮河/长江,是贯穿中国南北的重要交通线,南北运输物资和军队的生死线。
1937年年底,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驻扎徐州,负责指挥保卫津浦路的防御战,范围包括山东全省和长江以北江苏、安徽两省的大部。战区司令长官拥有辖区内的全部党政大权,文衣谷出任李宗仁的第5战区作战部参谋长。
李宗仁第五战区有6支部队7个军。
首先是桂系嫡系的第31军,军长刘士毅,辖131师(师长覃连芳)、135师(苏祖馨)、138师(莫德宏)。这支广西军是李宗仁一手组建的,班长以上人选都是北伐的旧班底。
31军也是第五战区首先接战日军的。当时南京沦陷,人心惶惶,31军在安徽滁州明光市据守故城长达40多天,钉子一般稳定住了津浦路南段局势。
第二支部队就是西北军名将韩复榘,是昔日冯玉祥的部下。韩复榘驻守山东,担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下辖两个军。第12军(孙桐萱)和第55军(曹福林)。
第三支部队是驻苏北的东北军57军缪澂部。下辖111师(常恩多)和112师(霍守义)两个师。
第四支部队是出名的国民党顽固派地方势力韩德勒第89军。辖33师(韩德勤兼)和117师(李守维)两个师。
第五支部队是东北军51军于学忠,辖113(周光熊)和114(牟中珩)两师,驻青岛。
第六支部队是第三军团庞炳勋。庞炳勋是西北军,资历老而位至军团长。但军团实力只有五个步兵团而已。
可见,除了桂系31军,李宗仁第五战区的其余6个军都是杂牌军,一支国民党中央军嫡系也没有。李宗仁离开南京时,跟蒋委员长要援军。委员长说,将来京沪线上撤往江北的部队,都归你节制。
1937年12月中旬,津浦路南段的日军指挥官为畑俊六。日军八个师先后从镇江、南京、芜湖三地渡江北进,准备沿津浦路北上拿下蚌埠。
直到在滁州明光遇到了桂系31军。双方在明光血战了超过一个月,打成平手,日军不能越雷池一步。畑俊六大出意料,从南京调集援军及坦克、野炮等重武器,倾巢来犯。
1938年1月18日,李宗仁知道蚌埠守不住了,命令坐镇蚌埠的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将31军自明光西撤,将津浦路正面让开。李宗仁又将原来守青岛的于学忠51军南调,布防于淮河北岸,守淮。
1938年1月下旬,日军第13师团主力攻占滁县、来安、明光、池河、藕塘,抵达池河东岸。日军第13师团另一部攻占扬州后,即进击邵伯、天长一线。日军第9师团一部攻占裕溪口后,循淮南铁路北进至巢县、全椒一线。
中国第5战区的津浦线南段作战部署是:以李品仙之第11集团军和于学忠之第51军,利用淮河、淝河、侩河等地形障碍,阻止沿津浦路北进的日军。当正面北进日军向明光、池河镇一带进攻时,即为刘士毅所部第31军堵截。待日军从南京增调援军及重武器继续来犯,其主力被吸引到明光一带时,李品仙急令第31军让开津浦路正面,撤至铁路西侧山区伺机出击。
同时,又以于学忠之第51军增援,由砀山南调至淮河沿岸,阻敌越河北进。至2月初,定远、临淮关、蚌埠等地相继失守。
2月8日,日军向小蚌埠第51军阵地进攻,被中国守军歼灭500余人。
2月9日,日军强渡淮河。中国守军未能阻止敌军渡河。中国第5战区急调第27集团军之第59军及第21集团军第7军增援。
2月10日,中国军队于学忠之第51军所属第114师在王庄阵地同日军展开激烈争夺,几经血战阵地失守,中国军队伤亡2000余人。
2月13日,张自忠率第59军抵达淮河流域,在瓦疃集、姚集、固镇、蒙城一线,接替第51军战斗。
于此同时,第21集团军总司令廖磊率第21集团军到达合肥、舒城、八斗岭、下塘集之线。中国军队以第51、59军在淮河北岸节节抵抗;以韦云淞之第48军固守炉桥、洛河一线;刘士毅之第31军和周祖晃之第7军对日军侧背进行袭击。2月11日,第31军围攻上窑,守军冲入圩内与敌肉搏,日军300余人向考城逃窜,日军被歼100余人。
1938年2月16日,周祖晃之第7军由张桥镇、老人仓一线向池河、定远日军展开侧击,并一度攻入桑家涧,日军不得不抽调淮河地区主力6000余人增援考城、上窑、池河、定远。
当华中日军回援淮南之时,张自忠之第59军乘机向火神庙、新桥日军反攻,就退向曹老集。
中方第59军分向苏集、湖口子、曹老集、王庄之线推进,将日军驱逐至淝河南岸,并朝淮河北岸推进。华中日军腹背受敌,无力再向北进攻,乃全部退回淮河南岸,沿邵伯、天长、盱眙、临淮关、蚌埠、怀远、三十里铺之线与淮河北岸中国军队形成隔河对峙的局面。
同时,参加淞沪会战的桂系第21集团军余部也已北调到合肥,中方力量更加雄厚,华中日军不敢贸然北进越过淮河封锁线。
至此,津浦南段中日双方胶着,隔淮对峙,形成了稳定的局面。
从江苏南京方向北上的华中日军主力被李宗仁成功阻挡在淮河一线,李宗仁可以专心对付山东济南方向南下的华北日军主力。
李宗仁可以放心回头观察山东和津浦线北段的动向。
津浦线北段是由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指挥的。
韩复榘有心投敌,跟日军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小矶国昭、津浦北段指挥官西尾寿造眉来眼去。
日军也不好意思进攻山东,反而间接地帮助李宗仁赢得了布防的时间。
李宗仁初到徐州时,就去了趟济南,特意去劝导韩复榘。李宗仁在韩复榘的总司令部住了一晚,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谈了个通宵。韩复榘识字不多,言谈粗俗,但却生得眉清目秀,皮肤白皙,俨然是一位白面书生。
1937年12月中旬,攻下南京后,日军向韩复榘摊牌,韩复榘不肯。华北日军遂于12月23日由青城和济阳渡过黄河。12月27日占领济南。12月31日占领泰安。韩复榘一路不战而退。
1938年1月2日,按原定作战方案,徐州以北保卫战,由第5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3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指挥,岂知驻扎山东的韩复榘,大敌当前,还为保存实力打小算盘。
1937年12月23日,日军一部攻陷归仁镇后,韩复榘未战而走,造成了严重后果。27日,济南失守,日军由博山、莱芜进攻泰安。
1938年1月1日,泰安落入华北日军第10师团矶谷廉介之手。韩复榘连连丧池失地,致北段津浦铁路正面大门洞开,使日军得以沿线长驱直入,给徐州会战投下阴影。李宗仁屡屡严电韩复榘夺回泰安,并以此为根据地阻截南下之敌。韩复榘对李宗仁的命令置若罔闻,一错再错。
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在河南开封举行一、五两个战区师以上军官军事会议,设计引诱韩复榘前来开封参加会议,当场逮捕,于1月24日在武昌枪毙了韩复榘,并全国公开,以警示临阵脱逃的中国军官。
韩遭到蒋枪毙处置后,由孙桐萱代任其职。韩复榘的不战自退,使中国军队失去了黄河天险,更将济南、泰安等地拱手相让,其后果之恶劣,实难形容,造成津浦线北段门户大开,第5战区总部徐州岌岌可危。
1938年1月12日,板垣第五师团在青岛崂山湾登陆,占领青岛后,沿胶济路西进,至潍县转南,经高密,循诸城、莒县一线,进迫临沂。
1938年2月初,华北日军第10师团矶谷师团在津浦线北段上,日本华北派遣军板垣师团在临沂附近。日军板垣、矶谷两个师团以徐州附近的台儿庄为会师目标,企图合攻拿下中国第5战区总部徐州。
台儿庄地处苏鲁交界,位于枣庄南部,地处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临城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铁路,南接陇海线,西面毗邻南四湖,是山东南大门、江苏徐州之门户,也是南下江苏徐州的最后一道屏障,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横贯全境,自古是南北漕运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
矶谷师团如果能快速攻占台儿庄,徐州就唾手可得,再南下与淮河南岸的华中日军,前后夹击淮河北岸的中国第5战区守军,他们就立下头功,南北就贯通。
李宗仁突然发现矶谷师团求胜立功心切,已经脱离华北日军大部队,孤军深入中国第5战区腹地,如果能隔挡住山东临沂的板垣师团,兵力占优势的第5战区中国军队就能围歼孤军深入的4万人矶谷师团。
守临沂的是庞炳勋军团。
庞炳勋已经年过60,一辈子避重就轻,以保存实力著称,与他并肩作战的友军总是胆战心惊,比如张自忠,中原大战时差点因为庞炳勋出卖而丧命。能在军阀时代生存下来,庞炳勋当然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庞炳勋与部下同共甘苦,廉洁爱民,所部是一支子弟兵,有生死与共的风尚。庞炳勋部的士兵在战火中被冲散,被俘,或被收编,一有机会,都潜返归队。因此,庞炳勋实力虽小,拖曳经年,久为中央所歧视,仍能维持于不坠。
临沂是抵挡住板垣师团会师台儿庄的关键点,李宗仁手头暂时实在无兵可派支援驻守临沂的庞炳勋。
鉴于庞炳勋昔日以保存实力从不卖力打仗的名声,李宗仁把庞召见到徐州,他推心置腹对庞炳勋说:“论年资,你是老大哥,我是小弟,本不应该指挥你。不过这次抗日,我被编列为司令长官,担任临时职务而已,在公职言公事,在私交而言,我们其实是兄弟战友,不分上下。”
“今日天如人愿,让我们这一辈子有一个抗日报国的机会,今后能为国家民族而战死沙场,才真正死得其所。你我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人,死也值得,这样才不愧作一名中国军人,以终其生。”
李宗仁没有提起临沂的重要性。
回忆自己戎马一生,也未曾真正为中国前途卖力,多数时是明哲保身,愧疚的庞炳勋感动至极,他答复李宗仁说:“李长官德高望重,我们该当部下,今日国破家亡,匹夫有责,何况是军人。天日在上,万死不辞,请长官放心,这次我们西北军一定同敌人拼到底!挡住板垣师团!”
李宗仁给庞炳勋补充了武器弹药。
1938年2月下旬,中日两军在临沂县城发生攻防激烈的战斗。庞军团长率其五个团子弟兵据城死守。
情况紧急,李宗仁就给庞炳勋派出了援军,他的死对头张自忠第59军。
丢失北平城的张自忠是李宗仁保下来的,他本是国人皆曰可杀丢失华北的罪人。当年张自忠独自到南京请罪时,李宗仁观察到张自忠在自述时,那种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忠荩之忱,溢于言表,打动了李宗仁,李就跟何应钦一起在蒋委员长那里保下了张自忠。
这时,李宗仁得到了另一部援军,没有人要的第二十二集团军,川军邓锡侯部。川军邓下辖41军(军长孙震)、45两军。李宗仁命令41军的王铭章122师守滕县,124师在城外策应。
在台儿庄会战中期,华北日军矶谷师团以快速部队南侵,将滕县包围,以重炮及坦克猛攻县城。王铭章师长死守血战三昼夜,终为敌攻破。连同王师长,全师上下殉城,至为惨烈,无一生还,为川军博回铁铮铮同归于尽的荣耀。
老川军邓锡侯部原驻成都,与同为川军的刘湘有仇。邓锡侯被刘湘封锁,无法购买弹械补充,士兵所用的枪大半是土造的。邓锡侯部激于大义,请缨出川参加抗战,奉统帅部令,编为第二十二集团军,以邓锡侯为总司令,孙震为副司令,二人亲自率领川军先去第二战区参加山西保卫战。
结果才到山西,太原已经失守。川军立足未稳,就随大军狼狈后退,沿途遇到阎锡山的军械库便破门而入,拿走补给。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心疼不已,大为震怒,认为川军是抗日不足扰民有余的土匪军。阎锡山电请中央统帅部将川军调走。
蒋委员长说:第二战区不肯要,就把他们调到第一战区去,问程长官要不要。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也不要,答复中央统帅部:“阎老西都不要,你们送给我,我也不要这种无纪律的土匪军!”
邓锡候的川军成为人人嫌弃的孤儿,当蒋委员听闻川军私自抢劫阎锡山的军火库时,勃然大怒,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叫他们滚回四川去打内战!”
武汉国防统帅部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在旁边听到邓锡候的川军没人要,就从武汉打电话给徐州的李宗仁。
“诸葛亮的石头都是兵,何况是人,我们第5战区要!”李宗仁收下了川军。
没有无用之兵,只有无为之将。李宗仁与邓锡侯、孙震两位在徐州第一次见面。给川军拨了新枪5000支,每个军2500支,大力补充军械武器和粮食辎重。川军感激不尽,知恩图报。
滕县是矶谷师团孤军攻占台儿庄的必经之路。
滕县一战,王铭章率领川军122师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全军覆没,竭尽全力消耗矶谷师团的有生力量,让李宗仁部署台儿庄口袋包围圈争取宝贵时间,为整个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确保徐州地区的安全,1938年2月6日李宗仁命孙桐萱部(原韩复榘的第3集团军),向运河以东推进,袭击济宁、汶上的日军据点,以牵制敌人主力;命令邓锡侯后由第22集团军主力向邹县,一部迂回曲阜、邹县间攻击日军,另一部控制在临城、韩庄之间;命令庞炳勋第三军团于临沂附近在地方部队配合下,夺取蒙阴、泗水,然后向泰安、大汶口间及南驿、曲阜间威胁日军,并对日照、莒县、沂水北方要点派一部兵力与海军陆战队共同防守。孙桐萱部第22师于2月12日晚由大长沟渡运河,14日晚有一小部攀登入济宁城,双方短兵相接,血战数日,终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入城部队伤亡极大,17日晚撤至运河西岸。
与此同时,孙桐萱的第12军81师也直取汶上,于12日晚由开河镇渡运河,一部由城西北攻入汶上城内,与日军进行激烈巷战,终因人少势弱,损失严重,13日奉李宗仁之命撤向运河西岸。
2月17日,华北日军第二军总部指示第10师团矶谷师团击退汶上、济宁附近中国军队于运河以西;第5师团板垣师团以一个支队向沂水方向前进,配合第10师团作战。第10师团组成长濑支队,于2月17日开始对济宁方面中国军队反击,19日,日军攻陷安居镇,22日突破曹福林第55军阵地。
25日,日军突破杏花村阵地,26日越过运河占领嘉祥。中国守军被迫撤至相里集、羊山集、巨野一线。但李宗仁在这一线布置大量兵力,不断侧击北段南下之敌,使华北日军大部队在这一带徘徊不能南进,暂时稳定了战局。华北日军第5师团组成片野支队,于23日占领潍县,接着该支队编入坂本支队继续南进,并于3月5日占领汤头。
华北日军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于3月上旬通过华北方面军向大本营申请“追剿眼前之敌,绝不是深入南进作战,为警备后方希望增加兵力”。得到日本大本营批准后,于1938年3月8日向第10师团作了传达。
3月13日,华北日军第二军正式命令第10师团消灭大运河以北之中国军队,第5师团以一部占领临沂后进入峄县附近配合第十师团作战。其企图是,“在达到以上目的后,大致在滕县、沂州一线,给以后作战作好准备”。
滕县和临沂均为鲁南要地,是日军由山东北部进到运河沿线必经之地,津浦铁路线上的韩庄和临枣支线上的台儿庄紧临运河北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