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太子变法
第428章:太子变法 (第2/2页)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
这改革一旦推行,整个大唐的官僚体系都将迎来巨变。但他们也明白,太子新政,肯定是要做出一些事情的,更多方面是对权力的洗牌。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显然太子是要通过改革来收拢权力。
“臣等遵旨。”两人起身领命。
太子要增设官署、扩大官员队伍的消息,像一阵狂风般席卷了整个皇城,朝堂上下顿时炸开了锅。
吏部衙门里,几位郎中围着尚书侯君集愁眉不展。“侯尚书,这太子殿下的意思,是要彻底推翻陛下的吏治之策啊。”
一位留着山羊胡的郎中急声道:“陛下力推官员精简化,裁撤了近三成冗余吏员,才让各部运转得愈发高效。如今殿下反倒要增官,这不是往冗官的路上走吗?”
侯君集冷哼一声:“休得胡言。太子刚执掌朝政,此举必有深意。只是……”
“陛下推行精简化,是因隋末战乱后百废待兴,国库空虚,养不起那么多官员。可如今大唐盛世,疆域辽阔,自然需要更多人手分管事务。”
户部那边更是议论纷纷。度支司主事拿着算盘噼里啪啦算个不停,对着户部尚书戴胄道:“戴尚书,若是增设漕运总署,单是官吏俸禄、衙署修缮,每年就得多支出数十万贯。再加上扩大科举取士,各地官员俸禄翻倍,这国库怕是撑不住啊。”
戴胄捋着胡须,沉吟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太子要推行军政分离,各州都尉统管驻军,军费开支或许能省下不少。而且官员多了,地方治理得好,赋税自然能增收。只是这短期之内,国库压力定然不小。”
御史台里,几位谏官更是坐不住了。当年李世民从谏如流,给了他们极高的地位,如今面对这位用火炮上位的太子,他们既想进谏,又怕触怒龙颜。
“诸位,太子此举虽有革新之意,但与陛下之策背道而驰啊。”
一位年长的谏官忧心忡忡地说:“陛下常说,官不在多,而在精。如今增设这么多官署和官员,难免会出现推诿扯皮之事,反而影响政务治理。”
另一位年轻些的谏官却有不同看法:“可话又说回来,如今大唐疆域比先帝在位时扩大了不少,当年的官员配置,确实难以应对现在的局面。就拿安西都护府来说,下辖数十个州,却只有寥寥几位官员分管,很多事务都积压着没人处理。”
朝堂之上,官员们的议论声越来越大,各种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有人支持太子的改革,认为这是顺应时势之举;有人则坚守陛下的政策,担心改革会引发动荡,应该要延续贞观之治。
次日,几个年迈的谏官站了出来,他们要去东宫,劝说太子殿下收回成命。
这方面自然是准备了大量的说辞。
皇城各署很多官员都看着,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百官对太子的试探,尤其是谏官,更想知道太子对如今谏官群体的态度。
东宫门口,几个老谏官怒气冲冲的闯了进来。
为首的谏官手里还攥着一本《贞观政要》,看那样子是要跟太子好好理论一番。
“太子殿下何在?我等有要事启奏!”
几个谏官声音在东宫大殿外回荡,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
此时,李承乾正在殿内看着舆图,听到外面的喧哗声,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对着身边的侍卫使了个眼色:“把这些人给我拿下。”
侍卫们领命,立刻冲了出去。几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按倒在地。
“你们放肆!我等乃是朝廷命官,要面见太子殿下!”
谏官们挣扎着怒吼道。
侍卫们却不理会他的叫嚷,直接将他们捆了起来,押进了大殿。
李承乾缓缓转过身,目光如炬地盯着被押进来的几位老臣,冷冷地说道:“尔等好大的胆子,竟敢在东宫之外喧哗,莫非是想逼宫不成?”
老谏官怒视着李承乾:“太子殿下此言差矣!我等只是想劝说殿下收回成命,不要违背陛下之策,何来逼宫之说?”
“何来逼宫之说?”李承乾冷笑一声,走到谏官面前:“你等在东宫之外大声喧哗,扰乱东宫秩序,这便是其一。”
“其二,尔等手持《贞观政要》,以陛下之名胁迫于我,妄图让我改变主意,朝令夕改,这难道不是逼宫吗?”
“其三,如今朝堂之上议论纷纷,你等却在此时集结起来,闯入东宫,明摆着是想煽动百官,这更是逼宫之罪!”
李承乾的话音刚落,几人等人顿时面如死灰。
他们没想到,自己只是想来进谏,竟然被扣上了逼宫的罪名。
“殿下,我等冤枉啊!”一位老臣哭喊道,“我等只是出于对大唐的忠心,才想劝说殿下啊!”
“忠心?”李承乾冷哼一声:“若是真的忠心,就该明白,时代不同,政令也该有所调整。陛下推行官员精简化,是因为当时的国情需要。可如今大唐疆域辽阔,事务繁多,增设官署和官员,是顺应时势之举。你们却一味地坚守旧制,阻碍改革,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忠心吗?”
“更何况,你们集结起来,闯入东宫,大声喧哗,这分明是没把我这个太子放在眼里,是对皇权的挑衅!”
李承乾的语气越来越严厉:“这不是进谏,而是逼宫!”
几人还想辩解,却被李承乾打断:“不必多言!来人,将这些人打入天牢,以逼宫罪论处!”
侍卫们再次上前,将几个谏官拖了下去。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皇城,百官们无不震惊。他们没想到,太子竟然会如此强硬,仅仅因为几位老臣进谏,就将他们以逼宫罪论处。
一时间,朝堂上的议论声戛然而止。那些原本还想反对改革的官员,都吓得不敢出声。
他们知道,太子这是在杀鸡儆猴,谁要是敢再阻碍改革,下场恐怕会和萧瑀等人一样。
很多有心思的官员,则是回到官署,用心开始写增设官署的章程,响应太子教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