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狮城基石
第277章 狮城基石 (第2/2页)救灾的事情告一段落,黄河集团庞大的机器重新轰鸣着运转起来。
中断的订单被重新履行,生产线日夜不息,码头的货轮再次满载着“勇士”吉普、“磐石”卡车驶向世界各地,填补着因救灾而短暂停滞的市场空白。
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来自内地的几份重量级合同,悄然送到了何雨柱的案头。
合同内容涵盖了黄河汽车厂的大批军用改型“勇士”越野车、民用卡车,以及黄河钢铁厂的特种钢材供应。
数量之大,足以让任何一家香江企业眼红。
这显然是某种形式的回馈,一种官方表达的、心照不宣的善意。
消息灵通的香江商界很快捕捉到了风声,羡慕者有之,嫉妒者有之,但更多的是对何雨柱“深不可测”背景和“精准投资”眼光的叹服。
在他们看来,何飞那近乎疯狂的救灾投入,换来了国内庞大市场的入场券和稳定的订单,这笔买卖做得值。
咸兴尧拿着初步核算的利润报表,难掩兴奋:“老板,这几笔单子做下来,我们救灾的窟窿不仅能填平,还能大赚一笔!而且这是长期稳定的需求!”
顾元亨也摩拳擦掌:“军用版的‘勇士’要求更高,正好检验我们改进后的生产线!特种钢那边老咸你又要忙疯了。”
何雨柱只是平静地翻阅着合同条款,脸上并无多少喜色。
他将合同递给一旁的小满:“令仪,按常规流程处理,平常心对待。另外,质量把控要严,利润嘛,该赚的赚,没有钱就换成原材料好了。”
小满接过合同点点头:“明白,对我们来说,这确实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何雨柱“嗯”了一声。
顾元亨和咸兴尧对视一眼,从老板的反应里,他们再次感受到了那种超然。
老板可能从来图的都不是什么订单和什么利润,他真的就只是为了“尽人事”。
下午何雨柱办公室的电话响起。
何雨柱接起电话,对面传来老娘陈兰香的声音。
“柱子,你爹说晚上炖了汤,让你一定回家吃饭。孩子们…也都等着你呢。”
“好,我处理完手头这点事就和小满一起回去。”何雨柱应道。
不过老娘的电话还没挂断,而是接着道:“家里都知道了。”
何雨柱疑惑道:“娘,都知道什么了?你这话怎么还说一半。”
“你给家里捐东西的事,做得好。”
“嗨,娘你吓我一跳,我还以为什么事呢,这么神秘。”
“你以为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瞒着我们?”
“没有,没有。”何雨柱忙道。
“算了不问了,你记得回来吃饭,你都半个多月没回来了,孩子们也想你了。”
“知道了,娘。”
晚上何雨柱进入别墅时,熟悉的饭菜香混合着炖汤的醇厚气息扑面而来。
餐厅里灯火通明,巨大的圆桌边坐得满满当当。
何大清正端着热气腾腾的汤盆从厨房出来,陈兰香在摆筷子,老太太笑眯眯地坐在主位。
几个小的没像往常一样在客厅打闹,都规规矩矩坐在桌边。
“爸爸!”何凝雪第一个跳起来,像个小炮弹似的冲过来,一把抱住何雨柱的腿,仰着小脸,眼睛亮得惊人,“爸爸,你是不是把粮食都送去救人了?救了好多人!”
何雨柱弯腰抱起女儿,揉了揉她细软的头发:“嗯。”
何耀祖和何耀宗也走了过来,哥俩齐声道:“我们以后也要像爸爸一样。”
“好,好,那你们要快点长大才行,开饭了。”
“好。”
“柱子你们先去洗手,然后吃饭!”陈兰香道。
何大清把汤盆往桌上一放招呼道:“柱子你快点,汤凉了就不好喝了!”
“知道了,爹,娘!”何雨柱笑着道。
不一会饭桌上热闹起来。
何凝雪叽叽喳喳,缠着何雨柱问送了什么东西。
何耀祖和何耀宗则是问一些细节,比如车怎么在水里开开了之类的,何雨柱在一旁纠正孩子们的想法,水里跑的是救生艇可不是车。
饭后,何雨柱坐在客厅沙发里,难得地没有立刻去书房。
何凝雪挨着他,翻着她那个宝贝画本,指着第一页上那张从财经版剪下来的、九龙城码头装船的照片,小嘴叭叭地说着学校里老师怎么夸“像何先生这样有担当的企业家”。
何耀祖和何耀宗也没有出去活动,而是坐在一旁。
小满端了杯热茶过来,轻轻放在何雨柱手边。
她挨着何雨柱坐下,没说话,只是顺着他的目光,看着客厅里各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三个孩子。
何雨柱端起茶杯,氤氲的热气模糊了视线。
他第一次感觉到孩子们把他当成了榜样。
晚上,书房内,何雨柱摊开一份新加坡地图,目光锐利地扫过裕廊工业区的位置。
小满将一杯温热的参茶放在他手边,轻声道:“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的正式批文到了,比预想的还要快。裕廊东那块地,120英亩,七通一平,50年使用权,象征性租金。”
何雨柱点点头,指尖在地图上那块区域点了点:“效率果然名不虚传。‘以商引技、以技促商’的国策,我们正好能成为他想要的‘锚定项目’。”他拿起批文,上面鲜红的印章和优惠条款清晰可见——税收减免、设备进口免税、外籍技术人员配额宽松,几乎扫清了所有政策障碍。
“艾伦那边挖来的核心团队,第一批七人,连同家属,签证已经办妥,下周就能抵达。”小满翻动着文件夹,“领头的皮特森博士,对新加坡的环境非常满意,尤其是政府的高效和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态度。”
“很好。”何雨柱合上地图,站起身,“通知陈胜还有集团的法务、基建负责人,明天一早飞新加坡。这次,我们亲自去奠基。”
“这么快?”小满有些意外,“基建方案还没最终定稿。”
“同步进行。”何雨柱语气不容置疑,“土地划界、地质勘探、临时水电接入,这些基础工作立刻就能启动。方案可以在现场边看边定。时间不等人,我们要抢在欧美巨头反应过来、新加坡本土力量尚未完全崛起之前,把根基扎稳。”
何雨柱认真道:“半导体,是下一个十年的心脏。新加坡,就是我们跳动这颗心脏的最佳平台。这次去,不仅要建厂,还要把研发的根也扎下去。”
新加坡,樟宜机场。
湿热的海风裹挟着南洋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
何雨柱一行刚走出通道,就看到了早已等候的何雨水和王思毓。
两女穿着干练的衬衫长裤,眼神中多了几分自信与沉稳,见到亲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哥!嫂子!”何雨水快步迎上。
“大哥,小满姐!”王思毓也笑着打招呼。
短暂的寒暄后,众人直接驱车前往裕廊东的预留地块。
车子驶入工业区,平整宽阔的道路、规划有序的厂房、郁郁葱葱的绿化带,无不彰显着新加坡打造“花园工业城”的决心。
当车子停在一片开阔的土地前时,EDB的高级官员李SIR已带着团队等候。
他笑容热情,握手有力:“何先生,乔女士,欢迎莅临!这就是我们为黄河半导体预留的‘宝地’!”
眼前是一片面积很大的土地,视野极佳,远处可见繁忙的港口和湛蓝的海面。
“何先生请看,这里规划为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的主厂区,西侧预留了大片研发用地,EDB非常支持贵公司将核心研发中心设在此处。基础设施方面,双回路高压电、工业级供排水管网、电话线路都已预留接口,保证贵公司‘拎包入住’!”
陈胜和集团的基建主管立刻与EDB的工程师对接,实地勘察边界、地质情况,讨论临时板房搭建和大型设备进场路线。法务则开始核对地契文件和各项优惠政策的具体落实条款。
何雨柱环视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道:“黄河半导体将不仅是一家工厂,更会是一个技术孵化器和人才磁石。我们会尽快提交详细的厂区规划图和设备清单,争取年内动工,后年实现试生产。”
“这正是EDB期待的!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南洋理工大学(NTU)的相关院系负责人也非常希望能与贵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和人才培养计划。人才,是我们共同的核心竞争力。”
站在一旁的何雨水眼睛一亮,插话道:“大哥,我在NUS选修了微电子相关的课程,也接触了一些教授和优秀学生。本地人才的潜力和国际视野都很不错。”
“这个提议很好。”何雨柱赞许地看了两个妹妹一眼,“联合实验室和人才计划,可以列为下一阶段我们与EDB以及两所大学重点洽谈的项目。黄河愿意投入真金白银,共同培养新加坡乃至东南亚的半导体精英。”
“EDB将全力促成!何先生有此远见,新加坡半导体产业的腾飞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