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梧桐栖凤
第278章 梧桐栖凤 (第1/2页)奠基仪式简单而高效。
没有冗长的讲话,没有花哨的布置。
何雨柱、小满、陈胜与EDB的李SIR共同执起系着红绸的铁锹,为黄河半导体新加坡基地铲下了第一锹土。
泥土翻开的瞬间,标志着这120英亩的土地,将承载起黄河系未来在尖端科技领域的雄心。
“何先生,乔女士,期待贵司在此大展宏图。”李SIR的笑容真诚而充满期待。
“一定不负所望。”何雨柱点头回应。
仪式结束,何雨柱一行马不停蹄地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NUS)。
在李SIR和校方代表的陪同下,他们参观了电子工程系和材料科学系的实验室。
何雨柱重点询问了课程设置、研究方向以及毕业生的流向。
“NUS和NTU的学生基础扎实,国际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是很好的研发后备力量。”何雨水在一旁低声向何雨柱介绍她了解到的情况,王思毓也补充了一些法律和商业管理方面优秀学生的情况。
何雨柱不时点头,与校方探讨了未来设立奖学金、联合研究项目的初步意向。
傍晚,在预定的酒店会议室里,何雨柱见到了刚刚抵达新加坡的皮特森博士及其核心团队成员。
没有客套寒暄,会议直接切入主题。
何雨柱站在黑板前,用清晰的线条勾勒出黄河半导体的蓝图:“这里,裕廊东,将是我们黄河第一个半导体研发中心,覆盖材料、制程、设计。皮特森博士,你的团队是基石后面你要挑起担子啊。”
皮特森博士正色道:“何先生,技术路线图我们已经有了初步构想。新加坡的环境和支持力度让我们有信心。人才是关键,我们需要持续引进顶尖人才。”
“人才引进、联合实验室、人才培养计划,这些EDB和两所大学都非常支持,也是我们下一阶段的重点。”小满接口道,将白天沟通的成果纳入规划,“陈胜会常驻此地,负责基建落地和初期运营协调,研发由皮特森博士全权主导。”
会议务实而高效,明确了近期目标、资源需求和各自职责。
皮特森团队对未来充满希望,应该是对新老板的实力和公司的企业文化充满希望,仙童的失败让他们看透了很多东西。
会议结束,已是华灯初上。
何雨柱和小满终于有了一点私人时间,与何雨水、王思毓在一家安静的本地餐馆共进晚餐。
餐桌上没有谈论复杂的商业和技术,只有家常的关心和轻松的笑语。
何雨柱询问了妹妹们在新加坡的学习和生活细节,听她们分享校园里的趣事和成长的烦恼。
温馨的氛围持续到晚餐结束,何雨柱让人把两个妹妹送回学校,他和小满则是返回酒店。
次日清晨,何雨柱和小满在樟宜机场与前来送行的陈胜告别。
“这边就交给你了,阿胜,有事随时联系香江。”何雨柱叮嘱道。
“放心,老板。”陈胜郑重点头。
新加坡之行给了何雨柱一些启发,回来后他又召集黄河集团的高层开了个会。
这次就没让何大清和史斌、白毅峰参加了,会议室内何雨柱坐在主位,洪浪、顾元亨、咸兴尧、许大茂、小满几人分座两侧。
会议的议题只有两个字‘人才’。
然后下面是‘本地人才’和‘引进人才’。
“各位都说说吧。”何雨柱道。
咸兴尧先开了口:“老板,本地人才我现在没什么说的,但是引进的我确实有点想说的。我们厂里几个从本子买断技术时跟过来的工程师算顶尖了,但毕竟语言习惯、研究思路不同,磨合需要时间。后续扩产和新研发项目铺开,人才缺口会很大。光靠指引进人才是不可行的,周期长,成本高,也不一定契合我们黄河的企业文化。”
“兴尧说到点子上了,你们谁还有补充?”
“那我也说说。”顾元亨道。
“有什么就直接说,没有外人。”
“好,我就说说本地人才,前些年我们是培养的不少人,不过因为各种原因走掉了一批,不是因为我们的待遇不好,也不是因为的我们的技术不先进,而是他们向往欧美。”顾元亨说着叹了口气。
“我这边也一样。”咸兴尧道。
“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办法,或者找到根子上的原因?”
“办法自然是想过,可是效果不大。”顾元亨道。
“还有个问题比较严重,那就是技术流失,虽然签了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可那是在香江,他们出去后我们拿他们没什么办法。”
“所以我们的法律部分还是有所欠缺的咯。”何雨柱皱眉。
“是这样。”几人异口同声道。
“行,我知道了,今天我们就是讨论怎么解决这个事情,不然长此以往,人才留不住,研究出来的新技术也可能外泄。”
何雨柱起身拿起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词:“引进”与“本土”,又在中间画了一条线。
然后开口道:“问题摆出来了,根子也摸到了一些。向往欧美的大环境我们暂时改变不了,但黄河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建立一套能吸引人、留住人、用好人、护住成果的体系。今天,我们就要讨论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先说引进,兴尧说得对,光靠挖人不是长久之计,成本高、风险大、融合难。我们要转变思路,把‘引进’变成‘融入’和‘扎根’。”
“我就拿新加坡的皮特森团队举个例子。”
何雨柱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顶级人才’。
“我给出这么高的评价可能你们还不服气,这个以后就能见到了,咱们先说说怎么留住他们。”
众人点头。
“那好,薪资待遇自然就不必说了,研发平台是我们以后要花大价钱的,更重要一点是解决他们的一切后顾之忧,包括家属安置、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目标就是让他们安心做研究,把这里当作事业终点站。”
说到这,何雨柱停了下来,让下面的众人消化一下。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讨论中。
不久后,小满先开了口:“新加坡现在的配套其实已经有个雏形,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医疗绿卡。我们可以照抄,但要加上一条——家属工作安置。研究员的太太如果也是工程师,可以直接进厂或进实验室;如果是教师,进子弟学校;如果是护士,进职工医院。不让一个人才因为家属就业发愁。”
“嫂子,这不就是国内那一套么?”许大茂道。
“确实是借鉴了一下。”小满道。
其余众人皆是一愣,没想到国内是这么玩的,当然小满还有话没说,在国内想上岗可没那么容易,因为竞争的太多了。
接着洪浪补充道:“我觉得住房这部分要灵活一些,不要只租不卖。工作满五年,内部价给产权,产权锁十年,十年内离职按原价回购。这样他舍不得走,走了也带不走。”
顾元亨道:“子女教育能不能再细化?除了国际学校,我们自己办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实验学校,教材双语,直升名额给内部职工。外面人想进,交赞助费,等于再开一条财路。”
咸兴尧提出户籍问题:“香江身份目前排队长。我打听过了,技术移民可以走‘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我们出面担保,半年拿身份证。家属同步办,不用分开两地。”
“你这个身份指的是国内和东南亚、非洲来的吧,其他地方的人未必愿意来落户。”阿浪道。
“那倒是,不过我觉得还是可以争取争取。”咸兴尧道。
“难。”顾元亨道,因为这个时候香江的身份确实有点特殊。
“还有没有?”何雨柱问道。
许大茂举手:“哥,我们是不是可以自己搞医院啊?就像以前红星轧钢厂那样的企业配套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