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打通商路!从耗钱窟变成摇钱树!
第418章 打通商路!从耗钱窟变成摇钱树! (第1/2页)老朱听后脸色一正。
他这辈子跟蒙古人打了无数仗,太清楚岭北的分量——那是蒙古草原的心脏,是历代游牧民族崛起的根基。
控制了这里,就能像站在山顶上俯瞰整个漠北,哪个部落敢异动,驻军立马就能扑过去镇压;蒙古人要是想南下,岭北的守军能先一步堵死他们的通道,等于给大明北疆安了道铁闸,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可偏偏岭北离大明腹地太远,远得让粮草补给成了剜心的难题。
从北平往岭北运粮,光是陆路就有千里之遥,还要穿过戈壁、翻越山岭,遇上风沙、暴雪,商队动不动就被困在路上。
粗略算下来,运一石粮到岭北,路上得消耗三石甚至更多,损耗大得能让户部的官儿哭晕在账房里。
赶上灾年,内地粮食本就紧张,哪还有余粮往岭北送?
只怕驻军常常得靠打猎、挖野菜充饥,冻饿而死的士兵,比战死的还多。
这难题像根刺扎在老朱心头——丢了岭北,北疆门户大开;守着岭北,钱粮消耗就是个无底洞。
他也想过让驻军自己屯田,可岭北天寒地冻,能种的作物有限,收的粮食连塞牙缝都不够;也想过让蒙古降兵去运粮,又怕他们趁机作乱。
这段时间,关于是否舍弃岭北,光是为岭北的粮草,朝堂上吵了无数次,老朱自己也愁得整宿整宿睡不着。
文臣缙绅普遍的论调,那都是舍弃岭北。
在他们眼中,岭北苦寒贫瘠,既产不出多少粮食,又收不上多少赋税,纯粹是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之地。
如今朝廷既然生擒了北元大汗,蒙古的根基已断,根本没必要再耗着岭北——不如率军撤出,把长城修缮加固,在关内构筑稳固防线,任由蒙古各部在草原上互相厮杀、自生自灭。
反正他们没了正统大汗,成不了气候,大明只需要隔岸观火,偶尔出兵敲打一番即可,何必把银子扔在那片不毛之地?
相反,如果朝廷坚持向岭北派遣驻军,那便是无底洞般的投入。
不说别的,光是粮草就得从关内千里迢迢运送,路上损耗惊人;驻军的冬衣、军械、战马,哪一样不需要海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撑?
而且这不是一次性投入,是年复一年的持续消耗。
即便岭北部分河谷地带可以屯田耕种,可那里无霜期短,土壤贫瘠,又常遭风沙侵袭,想要让驻军将士靠着屯田做到自给自足,简直难如登天。
文臣们算过账,就算风调雨顺,没有战乱干扰,少说也得耗费几十年时间,才能让屯田产出勉强够驻军食用,这期间朝廷的投入,足以让江南再修一条大运河了。
他们还常拿忽必烈举例,当年忽必烈入主中原后,没忘了岭北这块龙兴之地,特意从内地抽调大量驻军,又强迁百姓去屯田,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财力,前后折腾了数十年,才把克鲁伦河、鄂尔浑河流域那些可供耕种的地方勉强开拓出来,还自欺欺人地称作“塞上江南”。
可即便如此,岭北的粮食产出也从未真正满足过驻军需求,多数时候还得靠中原调拨钱粮辎重。
如今大明刚定天下,百废待兴,哪有闲钱闲力去填这个窟窿?倒不如趁早收手,把资源用在关内民生上,才是正道。
但军方怎么可能就这样舍弃岭北?在武将们眼里,文臣的论调简直是纸上谈兵。
抛开岭北俯瞰漠北、遏制草原部落的战略价值不谈,这片土地是无数将士用命打下来的——当年徐达北征,蓝玉奔袭捕鱼儿海,多少弟兄埋骨在岭北的戈壁草原,才换得生擒北元大汗、将大明旗帜插上这片土地的结果。
就这样白白舍弃,开什么玩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