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打通商路!从耗钱窟变成摇钱树!
第418章 打通商路!从耗钱窟变成摇钱树! (第2/2页)那对得起牺牲的袍泽吗?往后史书上该怎么写?说大明将士浴血奋战夺下的疆土,转头就因“耗费钱粮”而拱手让人?
这不仅是丢了土地,更是寒了全军将士的心。将来再要他们冲锋陷阵,谁还肯拼命?
武将们一次次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岭北丢了,蒙古人用不了十年就能缓过劲来,到时候他们南下,难道又要让百姓遭兵灾?”、“长城防线再坚固,也挡不住草原骑兵的袭扰,守住岭北,才能把战场摆到敌人的地盘上!”
正因为如此,老朱也是颇为头疼。
文臣说的是财政实情,武将讲的是军国大事,两边都有道理,偏又针锋相对。
他既舍不得岭北的战略要地,又扛不住持续投入的钱粮压力,朝堂上吵得越凶,他心里的天平就越难平衡,常常对着地图琢磨到深夜,也想不出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但是现在,小胖墩朱高炽却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路!
或许岭北真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呢?!
老朱顿时就坐直了身体,满脸希冀地看向朱高炽。
“炽儿,快说说你的想法,具体怎么个章程?”
“皇爷爷别急,听孙儿说。”朱高炽知道他的顾虑,连忙往前凑了凑,指着地图上岭北的河谷地带道,“在岭北设贸易中心,好处太多了。其一,岭北的战略价值不用多说,可它对咱们来说,一直像块飞地——驻军得靠内地运粮,光路上的损耗就够心疼的,成本太高不说,遇上风雪还可能断供。”
听到这话,老朱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这正是麻烦的地方,也是那些文臣缙绅主张舍弃岭北的理由。
但这条草原商路打通后就不一样了:岭北的驻军可以一边屯田,种些耐寒的青稞、燕麦,还有能在沙地里扎根的荞麦,把河谷两岸能开垦的地都利用起来;另一边守着贸易中心做买卖,咱们的茶叶、铁锅、食盐,都是蒙古人过冬的命根子,他们手里有的是牛羊、皮毛、奶酪,正好拿来换。”
“换过来的牛羊,既能当军粮,又能繁殖存栏;换过来的粮食,不够了还能转手卖给往来的商队,从中赚些差价。双管齐下,用不了三五年,驻军的粮草就能自己补上,完全能做到自给自足。”
朱高炽加重了语气,“到时候,朝廷再也不用从北平、山东调粮,省去的不仅是几百万两的运费,还有押送粮草的民夫、士兵,这些人能放回田里种地,能编入卫所练兵,都是实打实的好处。”
顿了顿,朱高炽又补充道:“更要紧的是,贸易做起来了,自然会有汉人商人跟着商队去岭北落脚,开铺子、办作坊,甚至开荒种地。人一多,就有了村镇的模样,驻军的家眷也能迁过去,将士们在那儿扎了根,守土的心气儿才更足。到时候,岭北就不是孤零零的军营,而是有烟火气的疆土,这比单纯派多少兵去守都管用。
听到这话,老朱的呼吸猛地一滞,手指下意识地攥紧了扶手。
他太清楚岭北驻军的难处了——先前北伐的时候,光是给岭北运一次粮,就冻死了三百多民夫,粮草在路上损耗了近四成,最后送到军营的,还不够士兵们吃两个月。
户部每次报账,岭北的粮饷都像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
可若是打通了商路呢?
老朱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点着,朱高炽说的每一句话,都像在他心头拨开一层迷雾——屯田能解决部分口粮,贸易能补上缺口,甚至还能赚钱,这不就把“飞地”变成了能自己造血的据点?
他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做亏本买卖,若是岭北能从“耗钱窟”变成“摇钱树”,文臣们再想反对,也没了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