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驳斥群臣!朱高炽战群儒!
第427章 驳斥群臣!朱高炽战群儒! (第2/2页)朱高炽转头看向任亨泰,语气更沉:“任大人引《周礼》‘邦外侯服’之说,劝陛下弃岭北,敢问大人,《周礼》亦有‘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之语,难道草原牧民就不是大明子民?他们不懂教化,正因朝廷未曾深入,若因‘不可耕种’便弃之,与当年秦始皇修长城隔绝胡汉,有何区别?”
“至于‘无田可种’,”他话锋一转,声音朗朗,“我已派人查过,岭北河谷可种青稞、燕麦,去年军屯亩产三石,足够驻军自足。士绅若去,可经营商栈、掌管榷场,难道非得靠种地才能获利?任大人身为状元,只知‘耕读’,不知‘通商’,莫非忘了,我大明的茶叶、丝绸,在西域能换十匹战马?”
任亨泰脸颊涨得通红,像被泼了一盆热水,从颧骨一直烧到额角。
他原本在腹中备好的《诗经》《尚书》里的句子,那些准备用来驳斥“舍本逐末”的经义,此刻全被堵在喉咙里,像被什么东西死死噎住,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他从未想过,这个素来被朝臣看作“熟知兵事”的胖皇孙,竟对岭北的情形如此了解——连河谷能种青稞、军屯亩产三石这样的细节都了如指掌,仿佛亲自去过那片草原戈壁一般。
自己引经据典说了半天“邦外不宜经营”,却被对方用实打实的实地见闻和数据砸得粉碎,所谓的“经义治国”,在这些具体的民生、军务面前,竟显得如此空洞无力。
他抚着胡须的手微微发颤,先前那份以“圣人之徒”自居的从容荡然无存,只剩下被戳破论调后的窘迫——原来自己引以为傲的学识,在真正的军国要务面前,竟这般不堪一击。
“还有诸位大人,”朱高炽环视群臣,目光锐利,“你们说岭北苦寒,无人愿去,我已奏请陛下,凡愿往岭北任职者,官升一级,禄加一倍,三年期满回京优先擢升。陕西、山西的生员,耐得住风寒,熟悉边情,已有百余人报名。你们不愿去,自有人愿去建功立业,难道大明的官员,只剩下计较田产的士绅了?”
这话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扇在那些先前附和的文臣脸上。
他们中有的是真心认同詹、任二人的论调,有的则是见风使舵想浑水摸鱼,此刻被朱高炽点破“只知计较田产”的心思,顿时个个如芒在背。
有人羞愧地低下头,盯着自己的朝靴尖;有人慌忙侧目看向殿柱,假装没听见那话里的锋芒;更有几个脸皮薄的,耳根子都红透了,再无人敢轻易出声附和。
整个奉天殿内,只剩下香炉里飘出的青烟无声盘旋。
詹徽、任亨泰更是面红耳赤,像是被人当众剥了体面的外衣。
詹徽手里的账册几乎要被捏烂,任亨泰抚着胡须的手指僵在半空,两人嘴唇都在哆嗦,却一个字也反驳不出来——朱高炽的话句句在理,既算清了每年节省的军费、新增的商税这笔经济账,又点明了将防线推至漠北、断绝蒙古袭扰的战略账,最狠的是,不动声色便点破了他们“因岭北无田可种、无利可图才反对”的私利心思,让他们再无转圜余地。
老朱坐在龙椅上,眼角的皱纹微微舒展,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这群只知守着自家田宅的文臣看看,什么叫眼光,什么叫格局;让他们知道,这大明的江山,不是靠几本圣贤书就能守住的,更要靠实打实的筹谋与担当。
朱高炽今日这番话,既敲醒了糊涂人,也立住了自个儿的威,比他亲自拍案怒斥要管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