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具有时代印记的编者按
第五十三章 具有时代印记的编者按 (第2/2页)“放心。”
许成军签字的手没停,“我这人软硬都吃,写的东西也软硬都有。”
他抬眼笑问,“你要不要签名?”
“啊…方便的话,来一个?”
许成军提笔写下:“给陈阳:思接千载意,行至万里春。”
这也合理嘛。
刚出道的坤坤给嘴上吐槽的小男生签名,对方多半也不会真拒绝。
带点“嘴上嫌俗套,手里藏门票”的意思呗!
远处路灯渐渐熄了,陈阳倒也懂“投桃报李”,把手里的《光明日报》留了份给许成军。
一行人刚走没几步,林薇突然回头喊:“面试加油啊!作者得有底气,就像你诗里写的那样!”
声音脆生生的,在夜里飘得老远。
回到302房时,床头柜上的论文还摊着。
许成军打了个哈欠,看向了那份《光明日报》。
1979年《光明日报》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发行量在全国达150万份。
这数字在全国排第三!
第一是《参考消息》,第二是《人民日报》。
可以不打折扣的说,许成军的名字被这150万份报纸送进了千家万户。
《光明日报》头版聚焦重大时政与政策解读,辅以文艺版面承载文学创作、理论版面推进思想拨乱反正、科技版面关注科研突破、社会版面反映民生热点,形成覆盖时政、文化、理论、科技、社会的多元版面体系。
许成军的《向光而行》和《致广大青年的一封信》都转载在这一版面中,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月,王蒙的《〈青春万岁〉后记》也发表在该版面。
许成军往报纸一扫。
嚯,这编者按太有时代印记了。
写得好!
“在全党工作重心转移的历史性时刻,本报今日转载安徽知青许成军的诗作《向光而行》与《致青年的信》,为改革春潮中的思想解放再添新声。这两篇来自基层的文字,以知青群体特有的实践视角,生动诠释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深刻内涵。”
“《向光而行》以“冻裂的指尖写春天“的意象,将特殊时期中的个体创伤升华为对光明的执着追求。这种从苦难叙事到生命觉醒的转变,恰与当前全国上下破除思想禁锢、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时代命题相呼应。诗中“路都是人走出来的“论断,既是对极佐路线的深刻反思,更是对广大青年投身改革实践的热切召唤。”
“《致青年的信》则以凤阳知青点的鲜活事例,揭示了“仓库里的陈粮能发芽“的辩证哲理。作者通过煤油灯下的自学、田埂上的思索,将总设计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指示具象化为基层青年的奋斗图景。这种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创作视角,正是对“四个现代化“战略最生动的文学注脚。”
“在知识青年返城潮涌动的1979年,这样的文字既延续了“广阔天地炼红心“的历史记忆,更传递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改革强音。正如王选团队在激光照排领域的突破所昭示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需要尖端科技的突破,也离不开基层实践的积累。”
“本报特此刊发这组作品,旨在为思想解放提供更多元的实践样本。在真理标准讨论深入推进的当下,我们期待更多来自生产一线的思考与探索,共同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画卷。”
诶,转载是不是也有稿费?
这年头多少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