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战场急救包
第33章 战场急救包 (第2/2页)"这...这得花多少钱啊..."赵厂长的手有些发抖。
陈樾指了指东北方向:"比起战士们的命,值!"
当天下午,陈樾带着技术团队开始攻关最关键的青霉素包装问题。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他们试验了各种消毒方法,最终确定用高压蒸汽灭菌的铝盖封装工艺。
"陈总工,这个橡胶塞子..."年轻的技术员小李举着一个发黄的橡胶垫圈,"咱们的库存不多了。"
陈樾接过垫圈捏了捏:"用这个配方..."他在纸上写下一串化学式,"加硫量提高5%,耐热性更好。"
8月19日,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兵工厂时,陈樾已经抱着厚厚一摞图纸等在赵厂长办公室门口。
"都在这儿了。"陈樾把图纸郑重地交给赵厂长,"急救包全套生产工艺,从止血钳到玻璃瓶,一样不落。"
赵厂长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用红笔写着《志愿军标准急救装备生产技术规范(绝密)》。他深吸一口气:"我这就去安排,优先生产!"
三天后,一场特别的现场演示在兵工厂操场举行。陈樾亲自上阵,用自制的急救包为一个"伤员"处理伤口——止血、消毒、包扎一气呵成,最后还演示了青霉素注射。围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看得目瞪口呆。
"就这么个小包,"陈樾举起急救包大声说,"能在关键时刻救战友一命!"
工人们自发地鼓起掌来。老钳工王师傅抹着眼泪说:"我儿子在东北当兵,要是能带上这个..."
与此同时,在距离兵工厂三十里外的一个废弃陶瓷厂里,第一批玻璃熔炉已经开始砌筑。陈樾提供的图纸被放大挂在墙上,工人们严格按照上面的尺寸施工。没有人知道,这些图纸上的数据,是陈樾连续熬了三个通宵,结合系统资料和国内实际情况反复优化而来的。
8月25日,第一批量产急救包终于下线。陈樾随机抽查了十个包,挨个检查里面的物品。当他看到最后一个包里整齐摆放的碘酊棉签时,突然红了眼眶。
"陈总工?"负责质检的小姑娘怯生生地问,"有什么问题吗?"
陈樾摇摇头,轻轻抚摸着急救包上的红星标志:"没问题,很好...就是想起了一些事..."
当天傍晚,一辆满载急救包的军列缓缓驶出兵工厂。陈樾站在月台上,望着列车远去的方向出神。他知道,这些绿色的小包很快就会出现在最可爱的人的口袋里,随着他们跨过鸭绿江,在冰天雪地中守护生命...
而在千里之外的东北某军营,一位卫生员正惊讶地拆开刚送来的样品包。他小心翼翼地取出里面的物品,每一样都仔细端详。当他看到那支装着白色粉末的小玻璃瓶时,突然挺直腰板,对着西南方向敬了个标准的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