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白送功劳
第35章 白送功劳 (第2/2页)而韩通目前是侍卫司的,要让他成为殿前司的殿前都点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这个功劳给他也还是挺好的……
看着梁王郭宗训离去的背影,张永德呆呆地站在原地,神情十分复杂。
他当然知道赵匡胤为何想要去纳降,也明白梁王刚刚做的一切是在拉拢他。
更清楚陛下为何最后会让他去纳降!
可谁还不是个老油条呢?
赵匡胤这几年风头正盛,虽然比自己低一级,但在军中的地位,绝对不比他差多少,若论人缘,甚至比自己这个殿前都点检强上太多了。
这种人最好不要得罪!
而梁王又是神童,如今更是更是风光无二,只要不出意外,将来这天下肯定是他梁王的。
可问题是他不瞎,很明显梁王是在与赵匡胤斗法!
一个是天纵奇才,甚至是未来之君,一个是目前最有威望,最有实力的大将。
这两个人若斗起来,那可不是什么好事!
按理说,自己应该坚决站在梁王这边,可这样一个乱世,又有什么是说得准的呢?
当初,谁能料到岳丈郭威能当皇帝?
谁又能料到赵匡胤能起势如此迅猛?
如今,谁又能料到六岁的小宗训会是如此的天纵奇才?
可偏偏自己又是殿前都点检……
不觉间,他脑海里竟莫名地再次浮现出当初岳丈郭威临终前,强行命令他与李重进向郭荣磕头称臣的画面……
不知过了多久,他突然摇摇头,自嘲道:“想那么多干什么?”
“没那个本事就别瞎想!”
“多思无益,走一步看一步……”
傍晚。
殿前都指挥使的营帐内。
赵大一边给赵匡义的屁股擦着药,一边沉声道:
“这次总该吸取教训了吧?”
“跟你说了多少次,管住你那张嘴,祸从口出,你就是不听!”
“陛下一向重视军规军纪,若有下次,只怕陛下真会拿你正军纪……”
正说着,赵匡义委屈地说道:“兄长,我不也是替你抱不平吗?”
“从出征到现在,兄长你一点功劳都没捞上,全都被梁王那臭小子……”
“啊……你轻点啊,疼啊,兄长……”
“你若再口不择言,那就不只是疼了,为兄定……”
“好啦,我知道了,你又想说大义灭亲是不是,信不信我回去告诉娘亲……”
一旁的赵普见状,叹了口气,道:“明公,手下的兄弟们都开始有怨言了……”
赵大也叹了口气:“告诉兄弟们,再忍忍!”
“放心吧!”
“陛下已经兵不血刃收服三州了,辽国那边肯定会派重兵防守幽州!”
“到时候必会有一场血战,我们一定会有立功的机会!”
赵普道:“可是有梁王在,如果我没猜错的话,韩通之所以能屡建奇功,一定是梁王在背后指点,只怕到时候……”
赵大皱了皱眉,目光坚定地说道:“不着急,先安心等着,只要真正上了战场,梁王也拦不住!”
没想到赵匡义不等赵大说完,就突然烦躁地打断道:“等等等,要等到什么时候?”
“大哥,你离殿前都点检的位子就只差一步了!”
“手下的兄弟们无不翘首以盼,可如今梁王百般针对!”
“万一,我是说万一,如果攻打幽州时,梁王又把最大的功劳抢走了呢?”
“而且,谁也无法保证,结义的事情会不会……”
突然,赵大怒喝道:“闭嘴!”
说着,将药瓶扔到床上,“你自己擦吧……”
说罢,便怒冲冲地离去了。
赵匡义愣了愣:“干嘛啊,怎么又发这么大的脾气?挨打的可是我,待我回去,定要向娘亲告状……”
不料,赵普却突然笑道:“衙内,你不懂,明公不是在生你的气!”
“但他是真的急了,这是好事……”
说到此,他缓缓起身,走到赵匡义耳边,轻声说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对面毕竟是梁王,看来我们得推他一把了……”
赵匡义揉揉腚:“怎么推?”
赵普沉声道:“有些话他不能说,但我们能说,!”
“有些事他不能做,但我们能做……”
……
黄河边的一个猎场里。
偌大的营帐内突然爆发出一道厉喝:
“什么?”
“连丢三个州?”
“这怎么可能……”
……………………………………
说明:
1、张永德(928年-1000年),字抱一,汉族,并州阳曲(今山西阳曲)人,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重要将领。
作为郭威的驸马,随郭威起兵,屡建战功,跟随柴荣也是屡立战功,官至殿前都点检。
后在柴荣临终前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
赵匡胤陈桥兵变时,他没有反抗,也没有参与,但当赵匡胤率军进入开封时,张永德率禁军出城迎接,既不邀功也不避讳。
关于他还有一个轶事典故:
初时,一个睢阳的书生曾说赵匡胤有做皇帝的征兆,因此张永德私下非常支持赵匡胤。赵匡胤将下聘娶日后的孝明皇后时,张永德出了数以千计的金帛银钱来资助赵匡胤,故而张永德在宋太祖登基后受尽恩宠。
2、关于郭荣临终前让张永德、李重进向柴荣下跪称臣:
虽然《宋史・张永德传》并没有明确记载,但《宋史・李重进传》有记载:“及周太祖寝疾,召重进受顾命,令拜世宗,以定君臣之分。”其实他们两个是一起向柴荣称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