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盐碱星耕歌与故影同行
137盐碱星耕歌与故影同行 (第1/2页)飞船在“盐碱星”的轨道上稳定停泊时,王玲正对着终端反复调试菌剂配方。屏幕上,《天工开物》“淋盐法”的古籍插图与现代反渗透技术参数层层叠加,风澈刻的铜片被她贴在终端背面,冰凉的金属触感透过指尖传来,让她想起梦境中儿子递来稻穗时的温热。
“还有半小时抵达地面基地。”黑龙的声音从驾驶舱传来,金属指尖划过控制台,调出“盐碱星”的实时环境数据,“地表平均温度42℃,土壤含盐量高达38‰,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比预期的更恶劣。”
王玲收起终端,走到舷窗前。下方的星球呈现出单调的灰白色,连绵的盐碱地在阳光下泛着刺目的光,只有零星的赭红色耐旱植物点缀其间,像极了地外母星改造前的沙漠景象。“难怪他们试了十几种方案都失败了。”她轻声呢喃,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铜片,“这种环境,比火星的红壤难啃多了。”
“但这里的地下水资源很丰富,只是含盐量过高。”黑龙调出地质扫描图,“如果能解决土壤脱盐和水源净化的联动问题,就能复制‘嘉禾星’的成功。”他顿了顿,看向王玲终端后的铜片,“慕容船长当年在‘玄冥号’上,就研究过极端环境下的资源循环技术,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提到慕容冷越,王玲的眼神柔和了几分。她点开加密文件夹,里面存着丈夫生前未完成的研究手稿,泛黄的纸页上,他娟秀的字迹记录着对“星际资源闭环”的构想,其中关于“盐水资源梯次利用”的思路,与《农政全书》中“水利调盐”的记载竟不谋而合。“他总说,古人的智慧藏着解决未来问题的钥匙。”王玲轻声道,“现在看来,确实如此。”
飞船降落在“盐碱星”的地面基地时,接待他们的是当地农业官“白盐”。这位通体泛着瓷白色光泽的地外智慧,体表覆盖着能抵御高盐环境的角质层,看到王玲手中的终端,立刻通过思维转换器传递信号:“我们已经按照你们的要求,搭建了模拟试验田,还准备了三十种本土耐旱植物样本,希望能与‘星稻’混种。”
走进基地的试验田区域,王玲立刻注意到田埂旁架设的简易淋盐装置——正是按照《天工开物》的原理搭建的,只是材质换成了耐腐蚀性的地外合金。“你们做了不少准备。”她蹲下身,抓起一把灰白色的土壤,指尖传来粗糙的颗粒感,“但单纯淋盐不够,盐分还会通过地下水回渗,必须配合微生物改良,形成‘脱盐-固氮-保水’的闭环。”
黑龙启动共振器,将土壤样本与“星河农书”数据库比对,屏幕上立刻弹出匹配方案:“良渚陶瓷的结晶提取物能激活耐盐微生物,再结合慕容船长的‘梯次淋盐法’,先用水洗去表层盐,再用菌剂固定深层盐,最后通过管道将含盐废水引到净化系统。”
“白盐”的角质层微微震颤,传递出急切的信号:“我们的净化系统只能处理少量废水,大规模种植根本跟不上。而且本地的‘盐生菌’活性太低,无法支撑土壤改良。”
王玲没有立刻回应,而是走到试验田边缘的本土植物旁。这种名为“红针草”的植物,叶片细长如针,根部缠着细密的白色绒毛。她摘下一片叶子,放在鼻尖轻嗅,隐约闻到淡淡的咸涩味:“这植物的根毛能吸附盐分?”
“是的,但吸附效率很低。”“白盐”补充道,“我们尝试过人工培育,却始终无法提高它的吸附能力。”
王玲突然想起风澈小时候养的多肉植物,儿子总说“植物的根比叶子更聪明,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她立刻调出“红针草”的基因序列,与“星稻”的耐盐基因片段比对:“或许可以试试‘基因嫁接’,但不是强行编辑,而是用《氾胜之书》的‘溲种法’思路,让两种植物的根系微生物先建立共生关系。”
当天下午,试验正式启动。周明带着地外助手调制菌剂,将良渚陶瓷结晶提取物与“盐生菌”混合,均匀洒在试验田的土壤中;艾拉操控灌溉系统,按照“梯次淋盐法”的参数,分三次喷洒淡化地下水;王玲则蹲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将“红针草”的幼苗与“星稻”秧苗间隔栽种,指尖划过幼苗的根须,仿佛在传递某种无声的鼓励。
“娘,要轻轻放,不然根会疼的。”脑海中突然闪过风澈小时候跟着她种稻子的画面,小男孩笨拙地捧着秧苗,生怕碰坏了脆弱的根系。王玲的眼眶微微发热,她抬头望向“盐碱星”灰白的天空,仿佛看到儿子的笑脸藏在云层后,正对着她点头。
三天后,试验田迎来了第一个关键节点。当艾拉打开灌溉系统的阀门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淡化后的地下水缓缓渗入土壤,带着菌剂的淡褐色液体在田垄间流淌,原本板结的盐碱土开始松动,“红针草”的根须肉眼可见地舒展,白色绒毛上渐渐吸附了细小的盐粒。
“土壤含盐量下降了8‰!”负责监测的地外助手兴奋地传递信号,屏幕上的数值曲线稳步下滑,“‘盐生菌’的活性提升了30%,已经开始形成菌群!”
王玲却注意到一个细节:靠近田埂边缘的“星稻”秧苗叶片有些发蔫,根部的土壤含水量明显过高。“停止灌溉!”她立刻喊道,“《齐民要术》里说‘涝则疏沟,旱则灌溉’,这里的土壤渗透性差,淋盐的水量必须精准控制。”
她调出慕容冷越的手稿,其中关于“土壤湿度动态平衡”的计算公式被红笔圈注过。“按照这个参数调整灌溉频率,每次浇水后开启地下排水管道,把多余的含盐废水及时引走。”王玲指着公式说道,“冷越当年就发现,极端环境下,‘精准控水’比‘大量供水’更重要,这和古人说的‘量力而为’是一个道理。”
调整方案后,试验田的长势明显好转。一周后,“星稻”的叶片变得翠绿,“红针草”的根须吸附了大量盐粒,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也趋于稳定。“白盐”的角质层泛起淡淡的光泽,这是他表达喜悦的方式:“再过一个月,就能知道是否能成熟了。但我们的净化系统还是个问题,要是大规模种植,废水处理肯定跟不上。”
王玲早有准备,她调出全息设计图,上面是结合了良渚水利与“玄冥号”资源循环技术的净化系统:“用多层过滤池模拟‘淋盐法’的自然脱盐过程,第一层用‘红针草’根系吸附,第二层用菌剂分解,第三层用反渗透膜提纯,净化后的水还能循环用于灌溉。这是‘古今结合’的闭环系统,成本比纯机械净化低60%。”
“白盐”看完设计图,立刻安排工程师开工建设。接下来的日子,王玲团队一边监测试验田的长势,一边指导地外工程师搭建净化系统。黑龙负责调试系统的智能控制模块,将古籍中的“看天浇水”转化为精准的传感器数据;周明则优化菌剂配方,加入“盐碱星”本土的“盐生菌”,提高菌群的环境适应性;王玲每天都会去试验田走走,用指尖感受土壤的湿度,就像当年在故乡的稻田里一样。
这天傍晚,王玲正在记录“星稻”的生长数据,终端突然收到“时空灯塔”传来的异常信号。解码后,一段模糊的影像跳了出来:慕容冷越穿着工装,在“玄冥号”的实验室里调试设备,身后的屏幕上显示着“盐碱地改良模拟图”,与他们现在的试验田惊人地相似。
“阿玲,你看这个‘梯次脱盐’模型,要是能结合古法的淋盐技术,说不定能解决极端盐碱地的问题。”影像里的慕容冷越对着镜头笑,眼神明亮,“等我回去,咱们一起试试……”
影像突然中断,只剩下雪花点在屏幕上闪烁。王玲的指尖抚过屏幕上丈夫的笑脸,泪水无声地滑落。身后的黑龙默默递来纸巾,没有说话——他知道,这段跨越时空的影像,是“玄冥号”的AI在整理数据时自动发送的,是慕容冷越留给妻子最珍贵的“礼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