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实习生的 “成长礼”
第四十三章 实习生的 “成长礼” (第2/2页)下午,张总监带他去一楼生产区。机器的轰鸣声震得耳朵发麻,工人们穿着蓝色的工装,戴着手套,手里拿着螺丝刀,动作熟练地组装温控器。“你看,这个是核心芯片,决定响应速度;这个是电池,续航全靠它。”张总监指着流水线上的零件,声音要很大才能盖过机器声,“我们测试的时候,会模拟不同的温度环境,从-5℃到40℃,测续航能到多少——你之前说的120小时,是在25℃常温下的结果,要是在低温环境,会降到100小时左右。王总是做智能家居分销的,客户可能在北方,他说不定会关心低温续航,你得把这些都记下来。”
小林拿出手机,把张总监的话记在备忘录里,还拍了照片——芯片的样子,电池的型号,测试仪器上的数字,他都想记下来。
第二天,张总监让他跟着测试员一起测续航。小林坐在测试间里,面前摆着十台温控器,每台都连接着测试仪,屏幕上显示着实时续航时间。“别光看着,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数据,看看有没有波动。”测试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笑着递给他一个笔记本,“林总特意跟我说了,让你多动手,别只看着。”
小林接过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9:00,续航118小时;10:00,117小时;11:00,116小时……”中午吃饭的时候,他盯着数据看,突然明白林舟说的“数字背后的意义”——120小时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是客户不用频繁充电的安心,是产品比竞品多20小时的优势。
第三天,他跟着工人一起包装。包装纸是定制的,上面印着“启航科技”的logo,还有简易的安装说明。“以前有客户反馈,安装说明太复杂,老人看不懂。”包装组的组长一边折盒子,一边说,“后来我们改了,用图标代替文字,还加了二维码,扫码能看视频教程——小林,你以后见客户,要是遇到年纪大的,记得提这个,他们肯定喜欢。”
小林把这话记在心里,还拍了安装说明的照片,想着下次见客户,可以建议他们多印点这样的说明书。
一周的时间,小林每天都泡在仓库里,鞋子上沾着机油,手上蹭着包装纸的胶水,笔记记了满满两本。他知道了温控器的核心芯片是进口的,比国产的稳定;知道了包装尺寸是20cm×15cm,正好能放进快递盒,节省物流成本;知道了客户最常问的三个问题是“低温续航”“安装难度”“保修政策”——这些都是他在办公室里背参数时,从来没想过的。
第七天下午,小林拿着整理好的笔记,回到了公司。他敲开林舟办公室的门,把笔记递过去:“林总,这是我这一周的记录,包括产品的生产流程、测试数据、客户反馈,还有三个小建议,您看看。”
林舟翻开笔记,里面不仅有文字,还有照片、图表,甚至还有小林画的简易生产流程图。翻到最后一页,写着三个建议:“1.在产品手册里加入低温续航数据,方便北方客户参考;2.多印带图标的安装说明,附二维码视频;3.包装尺寸缩小1cm,能多装10台per纸箱,降低物流成本。”
林舟笑了,指着建议说:“不错,这才是把产品摸透了。明天跟着小陈,去见另一个客户——李总,做电商的,正好关心物流和安装问题,你可以跟他聊聊你的建议。”
第二天,小林再次跟着小陈去见客户。这次,他没有攥紧文件袋,而是把笔记本放在包里,手心也不再出汗。李总的办公室在一个文创园里,装修得很简约,墙上挂着几幅水墨画。
“李总,这是我们的实习生小林,上周刚在仓库待了一周,对产品很熟悉。”小陈介绍道。
李总笑着看向小林:“哦?那我问问你,你们的温控器,要是发往南方,梅雨季节会不会受潮?还有,我们做电商,物流成本高,能不能在包装上想想办法?”
小林没有紧张,他拿出笔记本,翻到“客户反馈”那页:“李总,您放心,我们的温控器外壳是ABS材质,防水等级IP54,梅雨季节用没问题。至于包装,我这一周在仓库发现,现在的包装尺寸是20cm×15cm,要是缩小1cm,变成19cm×14cm,每个纸箱能多装10台,物流成本能降8%——我已经跟包装组沟通过,他们说改尺寸不影响产品保护。”
他又翻到“安装说明”那页:“另外,我们最近改了安装说明,用图标代替文字,还加了视频二维码,您的客户要是看不懂,扫码就能看教程,能减少售后咨询。”
李总的眼睛亮了,他接过小林的笔记,仔细翻看着,频频点头:“小伙子不错啊,比上次来的那个业务员懂行多了!上次那个只跟我说参数,你还能跟我聊物流、聊安装,这才是我需要的。”
接下来的谈业务,小林说得游刃有余。他不仅把参数说得清清楚楚,还结合李总的电商需求,提了三个改进建议:缩小包装尺寸、增加防潮提示、附视频安装说明。李总听得很认真,时不时提问,小林都能答上来——这些都是他在仓库里摸透的东西,不用背,张口就来。
“就冲你这股认真劲儿,这合同我签了!”李总拿起笔,在合同上签下名字,笑着对小陈说,“你们公司的实习生都这么专业,以后合作肯定放心。”
走出李总的办公室,阳光正好,照在小林的脸上,暖融融的。小陈拍了拍他的肩膀:“可以啊小林,比我第一次谈成客户还厉害!”
小林手里抱着合同,指尖轻轻拂过签名,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发颤:“是林总给我的机会,要是没有仓库那一周,我肯定还是什么都不懂。”
他拿出手机,给林舟发了条消息:“林总,合同签下来了!谢谢您没放弃我,也谢谢您让我去仓库实习——现在我终于明白,什么是‘把产品摸透’了。”
没过多久,林舟回复了一条语音,声音里带着笑意:“恭喜你,这是你自己挣来的‘成长礼’。记住,不管以后做什么,把基础打牢,比什么都重要。”
晚上的例会,林舟拿着小林的笔记,在投影上展示出来:“大家看看,这是小林在仓库实习一周的记录,里面有产品数据,有客户反馈,还有改进建议。我们公司从成立到现在,靠的不是什么捷径,是每个人都把产品当自己的东西,把客户的需求放在心上。”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会议室里的每个人:“我刚创业的时候,没人带,走了很多弯路。所以现在,我们设立‘师徒制’,让老员工带新员工;定期举办业务培训,请张总监来讲产品,请优秀的业务员分享经验。因为我知道,公司的成长,从来不是我一个人的成长,是每个人的成长——小林今天签的合同,不是他一个人的成功,是小陈带他,张总监教他,整个团队一起帮他的结果。”
会议室里响起了掌声,小林坐在角落,看着林舟,心里暖暖的。他想起一周前,自己还在办公室里哭着说要辞职,而现在,他不仅签了第一份合同,还明白了什么是职场里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是遇到挫折时有人拉一把,是在实践里慢慢摸透道理,是把每一次失败都变成下次成功的垫脚石。
散会后,小林抱着笔记本,跟小陈一起走在写字楼的走廊里。傍晚的夕阳透过窗户,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下次见客户,我还跟你一起去。”小陈笑着说,“说不定下次,你就能带我了。”
小林也笑了,他低头看着笔记本上的字迹,那些关于产品的记录,关于客户的反馈,关于自己的感悟,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他实习生涯里最重要的一段时光。他知道,这只是他职场生涯的开始,以后还会遇到更多的“王总”,更多的挑战,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已经学会了如何把“参数”变成“底气”,把“挫折”变成“成长礼”。
走廊尽头的窗户开着,晚风拂进来,带着夏天的热气,却让人心旷神怡。小林抬头望向窗外,写字楼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来,像夜空中的星星。他想起林舟办公室里的那些笔记,想起仓库里的机器声,想起李总签下合同的笑容——这些碎片,拼凑成了他的“成长礼”,也拼凑成了“启航科技”这个团队最温暖的样子。
原来,最好的成长,从来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是有人引路,有人陪伴,是在实践里慢慢扎根,然后长出属于自己的力量。而这份力量,会让你在以后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