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实习生的 “成长礼”
第四十三章 实习生的 “成长礼” (第1/2页)七月的晨光带着暑气,斜斜地撞在“启航科技”写字楼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像撒在灰色地砖上的碎银。小林背着半旧的双肩包,手指死死攥着帆布文件袋的带子,指节泛白——文件袋里装着今天见客户要用的产品手册,封面被他反复摩挲,边缘已经起了毛。
“别紧张,王总人挺随和的,你跟着我,先听就行。”小陈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里带着点过来人的轻松。小陈是公司的老业务员,入职三年,手里攥着好几个稳定客户,这次带小林见的王总,是做智能家居分销的,要是能谈下来,小林就算是迈出了实习的第一步。
电梯里的数字从1跳到18,小林的心跳跟着数字往上蹿,手心沁出的汗把文件袋的带子浸得发潮。他想起昨天晚上在出租屋里背产品参数的样子,台灯下,他把“智能温控器续航时长120小时”“适用电压220V±10%”“响应速度≤0.5秒”这些数据写在便利贴上,贴满了书桌,连刷牙时都在默念。可此刻,那些滚瓜烂熟的数字像生了翅膀,在脑子里乱撞,怎么也抓不住。
王总的办公室在18楼东侧,门没关,能看见里面摆放的绿植——一盆龟背竹长得茂盛,叶子垂下来,遮住了半张办公桌。小陈敲了敲门,里面传来浑厚的声音:“进。”
小林跟着小陈走进去,脚步轻得像怕踩碎地上的影子。王总坐在真皮沙发上,手里端着一杯普洱茶,蒸汽袅袅地往上飘,茶香混着办公室里的檀香,漫进小林的鼻子里,让他原本就发紧的喉咙更干了。
“王总,这是我们公司的实习生小林,今天跟我一起来学习学习。”小陈笑着递上名片,又示意小林把产品手册拿出来。
小林慌忙点头,手指在文件袋里摸了半天,才把手册抽出来,递过去的时候,手腕不小心撞在茶几边缘,手册“哗啦”一声掉在地上,里面夹着的便利贴散了一地,最上面那张写着“记住:续航120小时,别错!”的纸条,正好落在王总的脚边。
他的脸瞬间烧了起来,弯腰去捡的时候,耳朵里嗡嗡作响,连小陈递过来的眼神都没敢接。等他把便利贴胡乱塞回手册,重新递到王总面前时,声音已经带着点发颤:“王总,这是我们的智能温控器……参数都在里面,续航能到……到80小时,响应速度也很快,0.8秒以内……”
话刚说完,他就看见王总的眉头皱了起来。王总拿起手册,指尖在“续航时长120小时”那行黑体字上敲了敲,声音里带着点审视:“小伙子,你们这手册是印错了,还是你背错了?我上周刚跟你们竞品聊过,人家续航才100小时,你们要是只有80,还敢来跟我谈?”
小林的脑子“嗡”的一声,像被重锤砸了一下。他明明背的是120小时,怎么一开口就变成80了?他张了张嘴,想解释,可话到嘴边,却变成了结结巴巴的“我……我记错了……对不起,王总,是120小时,我刚才太紧张了……”
“紧张不是出错的理由。”王总的声音冷了下来,把手册推回他面前,“连自己家产品的核心参数都记不住,我怎么敢把订单交给你们?小陈,不是我说你,带新人也得先把基础打牢,这样出来谈业务,是砸你们公司的牌子。”
小陈的脸也红了,连忙道歉:“是是是,王总,是我们准备不足,下次一定注意。”他拉了拉小林的胳膊,“我们先回去,后续再跟您联系。”
走出王总的办公室,走廊里的空调风带着凉意,吹在小林的脸上,却压不住他眼眶里的热意。小陈没说他,只是叹了口气:“第一次都这样,我当年第一次见客户,把产品型号说错了,客户直接让我‘回去先把产品认全了再来’。”
可小林却听不进去。他坐在电梯里,看着数字一点点往下跳,心里像被灌了铅,沉得厉害。他想起毕业时班主任说的“到了职场要好好干,别给学校丢脸”,想起自己投了十几份简历才拿到“启航科技”的实习机会,现在却连第一次见客户都搞砸了——他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做业务?
回到公司,小林坐在自己的工位上,文件袋被他扔在桌角,像个烫手的山芋。他打开电脑,屏幕上弹出的“实习考核表”刺得他眼睛疼,考核表上“业务实践”那栏还是空白,要是再出岔子,恐怕连实习期都熬不过去。
“小林,来我办公室一下。”内线电话里传来林舟的声音,平静得没有波澜。林舟是公司的创始人,四十岁上下,总穿着熨得平整的白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手腕上那块旧机械表——据说那是他刚创业时买的,戴了快十年。
小林的心跳又开始加速,他以为等待自己的是批评,甚至是“要不要考虑换个岗位”的暗示。他捏了捏衣角,深吸一口气,推开了总经理办公室的门。
林舟的办公室很简洁,没有豪华的装饰,只有靠墙的书架上摆满了书,最下层放着几个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用钢笔写着“启航业务笔记”,年份从2015年到2023年,一本本码得整齐。
“坐。”林舟指了指办公桌前的椅子,手里拿着一个马克杯,里面泡着菊花茶,花瓣浮在水面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听说今天见王总,出了点小插曲?”
小林的头埋得更低,声音像蚊子哼:“林总,对不起,我把产品参数说错了,还让客户下了逐客令……我太没用了,可能真的不适合做业务,我还是辞职吧。”说到最后,他的声音哽咽了,眼眶里的眼泪终于忍不住,砸在裤子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林舟没有说话,只是从书架最下层抽出一本笔记,封面写着“2015.3-2015.12”,纸页已经泛黄,边缘有些磨损。他翻开笔记,指着其中一页,递给小林:“你看看这个。”
小林接过笔记,指尖碰到粗糙的纸页,上面是林舟潦草的字迹,墨水有些晕开,能看出当时写得很急:“2015年4月12日,见XX建材客户,谈智能开关合作。紧张到忘词,把‘待机功耗0.5W’说成‘5W’,客户当场质疑‘你们这产品是耗电还是节能’,场面尴尬。客户说‘你们创始人亲自来谈,连参数都记不住,我怎么信你们’,最后没谈成。回去的路上,在公交上哭了,觉得自己太没用,创业可能要黄。”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用红笔写的:“后来才明白,不是记不住参数,是没把产品摸透——不知道0.5W意味着什么,不知道客户关心的是‘省电’,所以说出来的话没有底气。”
小林的手指抚过那些字迹,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他以为林舟这样的老板,从来都是一帆风顺的,没想到他也有被客户赶出来、在公交上哭的经历。
“我刚创业的时候,没人带,什么都得自己摸索。”林舟端起马克杯,喝了口菊花茶,声音变得温和,“第一次谈业务,我提前三天背参数,结果到了客户面前,还是紧张得说错话。那时候我也想过放弃,觉得自己不是做老板的料。可后来我去工厂待了半个月,跟着工人一起组装产品,看零件怎么拼,看测试员怎么测功耗,甚至自己拆了一台样品,摸清楚里面的线路——从那以后,再谈业务,我不用背参数,因为我知道每个数字背后的意义,知道客户要的是什么。”
他把笔记合上,放在小林面前:“你不是没用,是太急了。只背参数,没懂产品,所以一紧张就出错。这样,你跟着张总监去仓库实习一周,从生产到包装,每个环节都摸透:看看智能温控器是怎么组装的,测测续航到底有多少小时,问问仓库管理员,客户最常反馈的问题是什么。等你把产品当成‘自己的东西’,再去谈业务,就不会慌了。”
小林抬起头,眼眶还是红的,却不再有刚才的绝望。他看着林舟,用力点了点头:“林总,我知道了,我去仓库!”
仓库在公司附近的产业园里,是个两层的钢结构厂房,一楼是生产区,二楼是仓储区。张总监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工人,头发花白,手上布满老茧,说话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小林是吧?跟我来,今天先从盘点开始——仓储区有三百台温控器,每台的型号、生产日期、测试结果都要对清楚,不能错一个。”
第一天,小林就体会到了仓库的辛苦。早上八点到仓库,他跟着张总监一起盘点,手里拿着台账,一台台核对。温控器的包装盒是白色的,上面印着黑色的型号,看久了眼睛发花。中午在仓库的食堂吃饭,菜是简单的两素一荤,米饭有点硬,可他吃得很香——早上走了一万多步,腿都酸了,肚子早就饿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