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赵构彻底不装了!岳飞的无力……
第十二章 赵构彻底不装了!岳飞的无力…… (第2/2页)难道与康王决裂?
汪伯彦那话说的确实也没毛病,保康王,确实是保大宋最后的希望。
这个时候,应当顾全大局,团结一心,而不是内斗!
“如此甚好。”赵构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微微颔首,语气恢复平静:“刘将军深明大义,实乃国家之福。”
“即刻整军,拂晓启程,继续南下。”
“臣等遵旨!”
汪伯彦、黄潜善等人齐声应道,声音在破庙中回荡,带着一种冰冷的默契。
刘浩默然躬身行礼,然后转身离开。
恭喜大王!”这时,汪伯彦又上前道:“太子出逃,金人必将全力追捕。”
“与太子相比,大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正好给了我们机会!”
“太子可以为我大宋最后的希望而为国牺牲,此乃太祖在天有灵,庇佑大王!”
目送刘浩离开的赵构听着汪伯彦的话,负手而立,心中暗道:“非朕不明,此乃天意,国破山河碎,朕才是大宋最后的希望!”
“朕在,大宋才在!”
门外雨雪飘荡更疾,冰冷地打在他的脸上,与他心中那团几近熄灭的火焰交织在一起,只剩下无边的寒意与沉重。
“将军,如何?”这时,一个年约二十四五岁的年轻偏校带着两个人走了过来。
偏校眉眼间,尽显忠勇之气。
一双虎目炯炯有神,此刻神情中满是急切之意。
“即刻整军,拂晓启程,继续……南下!”听到前半句话,偏校三人眼神还有希冀之色,然而听到最后半句,眸子猛地瞪大。
“将军,这……”不等偏校把话说完,刘浩便摆手示意不必多言,吸了口冰凉的空气,看着眼前自己看重的偏校,道:
“岳飞,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但如今我等只知道太子出逃,却不知道太子到底在何方,若是贸然救援,怕是会连累三军。”
“一旦被金人切断退路,将再无希望。”
“康王,是大宋最后的希望,我们不能因为不确定的希望,而让唯一的希望破灭。”
说着,迎上岳飞的目光,刘浩叹了口气,摆手示意岳飞随自己而来。
来到偏僻处,这才将刚才,康王等人的对话,简单对这位心腹说了一遍。
听完,岳飞嘴唇紧抿,下颌线条绷得僵硬,胸膛剧烈起伏了一下,那双炯炯有神的虎目之中,炽热的光芒骤然黯淡。
想要说些什么,却也明白,自己人微言轻,只能将满腔激烈言辞生生咽回腹中。
岳飞沉默片刻,冰冷的雨雪落在他年轻却已显坚毅的脸庞上,最终抱拳的手缓缓放下,声音低沉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将军……末将,明白了。”然而,在他心中,却远非“明白”二字所能平复。
不知太子在何方?金虏铁蹄之下,太子仓皇出奔,岂能大张旗鼓?正因踪迹难寻,才更需要主动出击,广派哨探,竭力寻访!
坐守待毙,岂是臣子之道?
什么“连累三军”、“断绝希望”,岂不知,护卫储君,继承大统,方是天下最大的希望!
康王自然也是皇家血脉,国之柱石,可太子乃是正统所在,名分早定!
此刻竟以所谓的“最后希望”为由,弃太子于不顾,这岂是君臣之道?
一股难以言喻的失望和一丝被忠义观念压制的愤怒在他心中翻涌。
康王此举,虽有保全实力之虑,然未免过于权衡利害,失了人臣肝胆,冷了忠义之心!
想起沿途所见山河破碎、百姓流离的惨状,岳飞心中更是绞痛。
若连皇家正统都可因‘风险’而轻言放弃,那这抗金复国的大业,根基何在?大义何存?
康王今日为了自己放弃太子,那他日,是否也会为了他自己,放弃江山和百姓?
此时的岳飞,不过二十多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心中对康王第一次生出不满!
但他深知军令如山,刘浩将军显然已承受了巨大压力,此刻绝非意气用事之时。
万千思绪,最终化作一声无声的叹息和一种无比沉重的无力感。
他纵有擎天之志,万夫之勇,此刻也只是小小偏校,人微言轻,难以扭转大势。
没看到,就连宗帅都被支开了吗?
岳飞再次抬起头时,目光已重新变得沉静,他对着刘浩,一字一句道:“末将领令,这便去整饬部属,准备南下。”
说罢,他最后深深看了一眼破庙的方向,仿佛要透过那残破的门墙,看清庙内那位“大宋最后希望”的真实面目。
随后,他毅然转身,大步踏入风雪之中,背影挺直,刘浩看着这位心腹的背影,张了张嘴,最后只能在心底叹息一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