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王勃与杨炯的半生知己路
第二章 王勃与杨炯的半生知己路 (第1/2页)十岁宴上的“暗战”
公元662年的长安,春和景明。吏部尚书家的升平宴办得热闹,朱红的廊柱下挂着彩绸,庭院里的海棠开得正好,连空气里都飘着桂花酿的甜香。
10岁的王勃缩在父亲身后,青布长衫的袖口还磨着毛边——他家道中落,能来赴宴全靠父亲旧友提携。可这孩子眼里藏不住光,盯着正厅墙上挂的《汉书注》拓本,脚不自觉地往前挪。
“博士您看,此处注疏有误!”
一声清亮的童音响在宴会上,满座宾客都愣住了。讲经博士拿着书卷讲解,被打断后脸色铁青,顺着声音看向王勃,胡子都翘起来:“黄口小儿,未更事理,也敢妄议经典?”
王勃攥着衣角,却不肯退:“《高帝纪》里‘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注里说‘无赖’是无才,可前几卷《韩信传》里‘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注里又说‘料’是揣度,两处训诂矛盾,怎会没错?”
这话一出口,有人低低“哦”了一声——还真没说错。可讲经博士面子挂不住,厉声道:“你读过几本书?也配跟我论《汉书》?”
王勃还想辩,父亲赶紧拉着他往后退,低声劝:“别闹了,咱们惹不起。”孩子的脸涨得通红,眼圈有点湿,却死死盯着那卷《汉书注》,没再说话。
而宴会的另一头,10岁的杨炯被一群人围着夸。他穿着锦缎小袄,手里捧着书卷,流利地背出《汉书注》里的《百官公卿表》,连注疏里的生僻字都没打磕巴。吏部尚书拍着他的肩:“杨家这娃,真是神童!将来定是栋梁!”
杨炯顺着声音,瞥见了角落里的王勃——那孩子低着头,手里还攥着本卷边的《汉书》,眼神却亮得吓人。他刚想开口,母亲却拉着他转身:“别乱看,跟李大人问好去。”
那天的宴会上,两个天才没说过一句话。王勃最后是被父亲拉着走的,走时还回头望了眼正厅;杨炯则在宾客的夸赞里,悄悄记下了那个敢挑博士错的孩子的模样。谁也没想到,这一眼,成了六年后缘分的伏笔。
春日茶舍的相逢
公元668年的春天,长安西市的“清茗轩”里,柳絮飘得满院都是。
16岁的王勃刚写完一篇《乾元殿颂》,正趴在桌上喝茶,友人杜十六拍他肩膀:“阿勃,给你带个人来见!”
王勃抬头,就看见个穿月白长衫的少年站在门口。少年眉眼清俊,手里拿着卷诗稿,眼神直勾勾地盯着他,像要把他看穿。
“这是杨炯,前阵子写《青苔赋》的那个!”杜十六笑着介绍,“杨炯,这就是王勃,你不是一直想认识吗?”
杨炯没等王勃开口,先往前迈了两步,盯着他的眼睛,冒了句:“神降之才!”
王勃愣了愣,随即笑开了——这评价够直接,他喜欢。他把手里的茶盏推过去:“先喝茶,别忙着夸。你那篇《青苔赋》我读过,‘高堂始覆,曲池初平’,写得够劲,比那些宫里人写的花花草草强多了!”
杨炯接过茶盏,碰到温热的瓷壁,也笑了:“你才是真厉害!《乾元殿颂》里‘紫宸迁座,丹墀纳陛’,那气势,我写不出来。”
两人就这么对着坐,你一句我一句,从《诗经》聊到汉赋,从眼前的柳絮聊到远方的塞漠。
杜十六在旁边插不上话,只能笑着喝茶——这俩孩子,像是认识了十几年似的,连对诗的喜好都一模一样,都讨厌那些“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浮华句子。
“现在的文坛,太死气了。”杨炯放下茶盏,手指敲着桌案,“上个月我去参加王府的诗会,满篇都是‘翠袖’‘红妆’,骨气都没了。”
王勃点头,眼里闪过一丝锐光:“我也是这么想的。咱们得改改这风气,把诗写得刚健点,写点真东西——思革其弊,用光志业,你说行不行?”
杨炯抬起头,眼神亮得吓人:“太行了!我跟你一起!”
那天的茶舍里,柳絮飘进窗棂,落在两人的诗稿上。初唐文学史上最璀璨的双子星,就这么正式交汇,往后的日子里,他们要一起掀一场“文学革命”的浪潮。
“天涯若比邻”的震撼
没过多久,王勃、杨炯就跟卢照邻熟了。三个年轻人常聚在杨炯家的小院里,抚琴论诗,有时能聊到深夜。
16岁那年,杨炯的好友临津房少府要外放,他写了首《送临津房少府》,拿给王勃看。诗里写“岐路分襟易,风云促膝难”,没有半句哀哭,反而透着股“他日相逢定有期”的豪迈。
王勃读完,拍着桌子叫好:“这才是送别诗!别学那些人,一写离别就哭哭啼啼,好像这辈子见不着了似的。这诗,能传世!”
杨炯被夸得有点脸红,却把这话记在了心里——他要写更不一样的诗。
第二年秋天,杜十六要去蜀中当县尉。那天在城外的灞桥边,秋风卷着落叶,送别的人不少,哭哭啼啼的也多。王勃没说话,从怀里掏出张纸,提笔就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