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十九章 王维:三十年,独守着一个崔九娘

第十九章 王维:三十年,独守着一个崔九娘

第十九章 王维:三十年,独守着一个崔九娘 (第1/2页)

开元十七年的长安,春来得早。曲江池边的柳丝刚抽了嫩黄,风里就飘着股子甜丝丝的暖意——那是西市巷口卖糖蒸酥酪的担子,混着姑娘们发间的兰花香,裹着整个长安城的热闹,往朱雀大街的方向漫延。
  
  王维骑着马从晋昌坊出来,马背上搭着卷刚裱好的宣纸,是准备给母亲画佛像用的。刚过平康坊,就听见巷子里传来琵琶声,调子清越,弹的是《郁轮袍》——那是他早年写的曲子,寻常乐工弹不出里头的转折,这琵琶声却把乐句里的轻愁弹得恰到好处,像春雨落在青瓦上,不轻不重,正好敲在人心尖上。
  
  他勒住马,顺着声音往里走。巷子深处有座小庭院,朱漆门虚掩着,琵琶声就是从院里飘出来的。他推开门,看见个穿月白襦裙的姑娘坐在葡萄架下,手指在琵琶弦上翻飞,发间别着支玉簪,阳光落在她发梢,镀了层浅金。听见动静,姑娘抬头,眼里带着点诧异,却没停手,反而把最后一段调子弹完,才轻轻拨断余音。
  
  “阁下是?”姑娘起身行礼,声音跟琵琶声一样清润。
  
  王维回礼,指着她的琵琶笑:“听闻姑娘弹的是《郁轮袍》,在下王维,正是这首曲子的作者。”
  
  姑娘眼睛亮了亮:“原来您就是王摩诘先生!我叫崔九娘,常听家父说起您的诗画,今日得闻先生亲至,实在荣幸。”
  
  后来王维才知道,这崔九娘是博陵崔家的嫡女,父亲是前朝的国子博士,家里藏了满架的书和古画。
  
  那天他们聊了一下午,从音律说到丹青,崔九娘拿出自己画的《秋江待渡图》,笔意疏朗,竟有几分吴道子的风骨;王维也给她看自己刚画的佛像草稿,崔九娘指着佛像的衣纹说:“先生这线条用的是‘兰叶描’,要是再添点淡赭石,衣袂会更显飘逸。”
  
  这话说到王维心坎里了。他见过不少大家闺秀,要么只懂描眉画鬓,要么就只会背几句应景的诗,像崔九娘这样懂画懂乐、能跟他聊到一块儿的,还是头一个。临走时,崔九娘送了他一罐酿的桂花酒,说:“先生若不嫌弃,改日可来院里品画论琴。”
  
  王维揣着那罐桂花酒,骑马走在回家的路上,风里都带着桂花香。他想起母亲前几天跟他说的话:“博陵崔家有个姑娘,知书达理,跟咱们家也算门当户对,要不要见见?”那时候他还推脱说“先忙学业”,现在倒觉得,这门亲事,或许是天意。
  
  没过多久,两家就托了媒人说亲。订亲那天,崔九娘送了王维一个锦囊,是用蜀锦缝的,上面绣着双鲤戏莲,针脚细密,连鱼鳞的纹路都绣得清清楚楚。她红着脸说:“听说先生常出门游学,带着这个,就当……就当我陪着你。”
  
  王维把锦囊揣进怀里,摸了摸,软绵绵的,像揣了团暖玉。“等咱们成婚,我给你画幅《双鹤听琴图》,就挂在卧室里。”他说。
  
  成婚那天,长安下了场小雨,空气里飘着香烛和花瓣的味道。王维穿着大红的婚服,牵着崔九娘的手跨过火盆,看见她盖头下露出的指尖,还在轻轻攥着裙摆——跟那天在葡萄架下弹琵琶时的紧张模样,完全一样。揭盖头的时候,崔九娘的眼睛亮得像星星,她轻声说:“摩诘,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王维点头,把她的手攥得更紧:“嗯,一家人。”
  
  婚后的日子,比王维想象的还要暖。他们住的院子不大,却被崔九娘打理得井井有条:春天在廊下种满牡丹,夏天架起葡萄架纳凉,秋天采了菊花酿酒,冬天就围炉煮茶,看窗外的雪落在梅枝上。
  
  每天清晨,王维还没醒,就听见外间传来研墨的声音——崔九娘在给他准备当天用的颜料。他起身出去,总能看见她坐在案前,穿着素色的襦裙,头发松松挽着,手里拿着块细布,正细细擦拭砚台。“你再睡会儿,墨还得等会儿才好。”崔九娘回头,眼里带着笑。
  
  “睡不着了,陪你一起。”王维走过去,从后面轻轻揽住她的腰,下巴抵在她发顶,闻着她发间的兰膏味——那是她每天早上都要抹的,说“兰香清润,闻着心静”。
  
  有一回,王维要画《双鹤听琴图》,铺好宣纸,却总觉得鹤的姿态不对。崔九娘凑过来看了看,说:“你看院里那两只鹤,抬头时脖子是弯的,不是直的。”说着拉着他到院里,指着笼中的双鹤:“你瞧,它们听你弹琴的时候,就是这样歪着头,像在琢磨调子呢。”
  
  王维盯着鹤看了半天,恍然大悟。他回屋提笔,崔九娘就站在旁边,帮他递颜料、洗笔。画到琴柱的时候,王维蘸了深墨,崔九娘连忙拦住:“等等,琴柱是檀木做的,该用赭石加墨,这样才温润。”
  
  她拿过笔,蘸了点淡赭石,轻轻在深墨里调了调,再画上去,琴柱果然多了几分木质的纹理,看着就像真的一样。
  
  “还是你细心。”王维笑着把笔递给她,“剩下的你来补,你画的鹤眼睛比我有神。”
  
  崔九娘也不推辞,接过笔,蘸了点藤黄,在鹤的眼睛处点了点——瞬间,那两只鹤就像活了过来,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朝着琴声的方向飞去。
  
  画完的时候,夕阳正好落在画纸上,给鹤的羽毛镀了层金边。崔九娘靠在王维肩上,轻声说:“以后咱们老了,就把这幅画带在身边,看见它,就想起今天。”
  
  王维把她搂紧:“好,咱们一辈子都带着。”
  
  那年秋天,王维要去洛阳游学,得走半个月。出发前一晚,崔九娘在灯下给他收拾行李,把几件厚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又把那个双鲤锦囊拿出来,里面装了些晒干的桂花和几颗红豆。
  
  “这红豆是我上个月去曲江采的,听说叫相思子,你带着,想我的时候就看看。”她把锦囊系在王维的腰带上,手指轻轻摸了摸上面的鲤鱼,“路上小心,我在家等你。”
  
  王维点头,把她拉进怀里:“我很快就回来,给你带洛阳的牡丹糕。”
  
  在洛阳的那些天,王维每天都把锦囊带在身上。有回跟朋友去龙门石窟,看见石壁上的佛像,想起崔九娘说过想来看,就掏出纸笔,画了幅石窟的速写,打算回去给她看。
  
  晚上在客栈里,他摸着锦囊里的红豆,就想起崔九娘在葡萄架下弹琵琶的样子,心里暖烘烘的——原来思念不是苦的,是甜的,像她酿的桂花酒,越品越香。
  
  回来那天,王维刚到长安城门口,就看见崔九娘站在树下等他,穿着他临走时给她买的粉紫襦裙,手里提着个食盒。“你可算回来了!”她跑过来,接过他手里的行李,打开食盒,里面是刚热好的胡麻饼,“我知道你路上饿,特意给你留的。”
  
  王维咬了口胡麻饼,酥香满口,比洛阳的牡丹糕还好吃。他牵着崔九娘的手往家走,说:“我给你带了洛阳的胭脂,还有幅石窟的速写,你肯定喜欢。”
  
  崔九娘笑眯了眼:“我才不稀罕胭脂,我就稀罕你回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