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李商隐“党争”压垮“无题”诗人
第四十二章李商隐“党争”压垮“无题”诗人 (第2/2页)最后,他还是答应了这门亲事。他想:“我靠的是自己的才华当官,又不是靠党争。只要我好好做事,总能被人理解吧?”
现实比他想的残酷多了。
“牛党”的人,尤其是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后来当了宰相),直接把他当成“叛徒”。令狐绹本来该帮李商隐,每次李商隐找他,他都冷着脸怼:“我爹当年那么疼你,教你写文章,给你钱花,你倒好,转头就去投靠李党,你对得起我爹吗?”后来李商隐想找令狐绹帮忙谋个好职位,令狐绹直接不见他,还在背后说他“人品差”。
而“李党”的人,也没把他当自己人。他们觉得李商隐是“牛党”出来的,说不定是“卧底”,根本不信任他。每次有重要的职位空缺,“李党”的人宁愿提拔没那么有才华的自己人,也不提拔李商隐。
就这么着,李商隐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他想当官能施展抱负,却只能在各地的幕府里打杂,做些抄抄写写的活儿,连个正儿八经的京官都没当上。
他在诗里写“欲回天地入扁舟”,意思是“想先把天下治理好,再归隐江湖”,现实是,他连“回天地”的机会都没有。
更让他痛苦的是,“振兴家族”的重担还压在他身上。娘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需要花钱治病;弟弟妹妹还没成家,需要他帮忙。他的工资少得可怜,有时候连自己都养不活,更别说帮家里了。
有一年冬天,他在外地幕府做事,收到娘的信,说家里没煤了,弟妹冻得睡不着觉。他拿着信,在油灯下哭了一整晚,却只能寄去很少的钱,还在信里写“儿不孝,不能让娘过上好日子”。
这种“理想落空”和“家庭压力”,像两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他开始失眠,头发也早早白了,才三十多岁,看起来就像个老头。而他的诗,也从少年时的清丽,慢慢变得深沉、迷离——因为心里的苦太多,说不出口,只能藏在诗里。
李商隐的诗,前期和后期差别特别大,而这种差别,全是他人生的“苦”堆出来的。
他少年时写过一首《无题·八岁偷照镜》: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少女从8岁到15岁的心事,清新可爱,还带着点天真。那时候的他,虽然家里穷,但还有令狐楚的帮助,对未来有希望,所以诗里也带着光。
可后来,经历了党争的打击和家庭的压力,他的诗就变了。最典型的就是《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被人解读了一千多年,有人说写爱情,有人说写人生,其实最核心的,是李商隐对“华年”的惋惜——他的“华年”,本应该是考中科举、当上官、振兴家族,可现实却是“迷蝴蝶”(迷茫)、“托杜鹃”(悲伤)、“珠有泪”(委屈)。他想说的话太多,却不知道跟谁说,用“锦瑟”“蝴蝶”“明珠”这些意象,把苦藏起来。
还有他的那些《无题》诗,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面写爱情,其实是写自己的人生——像春蚕一样,为了“振兴家族”和“实现理想”,拼尽全力,直到耗尽自己;像蜡烛一样,心里的委屈像眼泪,流干了才算完。
他连写风景,都带着苦。比如《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傍晚心情不好,开车去古原散心,看到夕阳那么美,转眼就要天黑了。这哪是写夕阳?这是写他自己——才华像夕阳一样美,可人生却像“近黄昏”一样,没多少时间了,理想还没实现。
李商隐的一生,其实很短,活了46岁。他去世的时候,还在外地幕府做事,身边只有妻子和几个年幼的孩子。他临死前,把写的诗整理好,交给妻子,说:“这些诗,都是我心里的话,你留着,说不定将来有人能懂。”
他没说错。一千多年后,我们读他的诗,虽然不一定能完全懂他的“惘然”,却能感受到他的苦、他的才华,还有他那没实现的“欲回天地”的抱负。
千年后,我们为什么还会心疼李商隐?
现在的我们,不用经历“牛李党争”,也不用8岁就撑起一个家,我们还是会心疼李商隐——因为他的“苦”,其实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难”。
比如你毕业后想找个好工作,却处处碰壁,像李商隐考科举落榜一样;比如你想靠能力证明自己,却不小心卷入同事间的“小团体”,像李商隐夹在牛李党中间一样;比如你想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却发现能力不够,像李商隐“振兴家族”失败一样。
我们心疼他,其实是心疼那个“努力了却没得到回报”的自己;我们喜欢他的诗,其实是在他的诗里,看到了自己没说出口的委屈。
李商隐最让人佩服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他的“不放弃”。哪怕被党争打压,哪怕家里压力大,哪怕过得再难,他也没停下写诗,没放下“欲回天地”的理想。他就像一株长在石头缝里的小草,虽然环境差,却还是拼尽全力往上长,哪怕只开一朵小小的花。
再读一遍他的《锦瑟》。下次觉得难的时候,想想李商隐——他比你难多了,却还是把苦酿成了诗,留传了千年。说不定你的“难”,将来也会变成你人生里的“宝藏”,只是现在,还没到“追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