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李商隐“党争”压垮“无题”诗人
第四十二章李商隐“党争”压垮“无题”诗人 (第1/2页)一提起李商隐,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他的诗总像蒙着一层薄雾,美得迷离,却也苦得让人揪心。
这位写尽“怅惘”的诗人,小时候是个“小大人”——8岁爹没了,就替爹教弟妹读书;16岁写文章惊艳大官,被当成“未来栋梁”培养。
命运偏跟他开玩笑:想靠才华振兴没落的家,却不小心卷进两派官员的“掐架”里,成了两边都不待见的“叛徒”;想“欲回天地入扁舟”(他诗里写的抱负),却一辈子都在底层打转,连个正经官都没当好。
他的人生,就像他的《无题》诗——满是才华,却也满是说不出的委屈。今天就聊聊李商隐:一个被“早慧”和“重担”压得喘不过气,却把所有苦都酿成诗的天才。
先说李商隐的“少年老成”。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小官僚家庭——爷爷当过官,到他爹李嗣,做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收入低,还总被调去偏远地方。更惨的是,李商隐8岁那年(约大和三年,829年),爹突然去世了。
这一下,家里天塌了。娘是个普通妇人,没读过书,弟弟妹妹还小,最大的李商隐,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你想想,现在8岁的小孩,还在跟爸妈撒娇要玩具,放学追着蝴蝶跑;8岁的李商隐,得拿起书本,替爹教弟弟妹妹读书了。
有记载说,他那会儿“能诵《五经》,悉通其义”——不仅能背《诗经》《尚书》这些难读的古书,还能讲明白意思。每天晚上,娘在灯下缝补衣服,他就坐在旁边的小桌子前,先把书读透,再一句一句教弟妹:“这个字念‘仁’,就是要对人好;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别强加给别人。”
弟妹要是走神了,他不发脾气,把书合起来,讲个古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比如“孙康映雪”“车胤囊萤”,末了加一句:“咱家现在难,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让娘过上好日子。”这话从一个8岁孩子嘴里说出来,听着就让人心酸。
他不光教弟妹,还偷偷攒钱买更多书。那会儿家里穷,买不起新书,他就去书铺里“蹭读”——站在柜台边,一页一页地记,回家后凭着记忆写在纸上,装订成“手抄本”。有一次,他为了抄一本《昭明文选》,连续半个月每天都去书铺,站到腿发麻,直到把整本书都记下来。
后来他在诗里写“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看似写少女的爱美心事,其实藏着自己的童年——8岁的他,早就没了“偷照镜”的天真,心里装的全是“怎么撑起家”的重担。这种“早熟”,让他比同龄人更懂生活的苦,也让他的才华早早冒了头——毕竟,吃过苦的孩子,读书更拼,也更能读懂书里的人情世故。
李商隐的才华,没藏多久就被人发现了。16岁那年,他写了两篇议论文——《才论》和《圣论》。这两篇文章不写风花雪月,专谈“怎么用人”“怎么治理国家”,字里行间全是超越年龄的成熟。比如他在《才论》里说“才者,璞也;识者,玉也”,意思是“有才华的人像没打磨的玉,得有懂行的人发现,才能发光”。
巧的是,这两篇文章被当时的大官令狐楚看到了。令狐楚是谁?他是“牛党”(唐朝两大政治派别之一,另一派是“李党”)的核心人物,官至天平军节度使,不仅有权,还特别爱才。他读完李商隐的文章,一拍桌子:“此子可教!这孩子要是好好培养,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令狐楚不光夸他,还真的把李商隐招进幕府(相当于现在的私人办公室),亲自教他写“骈文”(一种讲究对仗、华丽的文体,当时当官写公文必须会),还教他写诗的技巧。更贴心的是,令狐楚知道李商隐家里穷,每月都给他发“零花钱”,还时常送米送油,让他能安心读书。
对李商隐来说,令狐楚就像“再生父亲”——不光给了他学习的机会,还帮他解决了家里的生计。他后来在诗里写“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回忆的就是在令狐楚幕府里的日子,满是感激。
那时候的他,以为终于抓住了“振兴家族”的希望——跟着令狐楚好好学,将来考中科举,当上官,就能让娘和弟妹过上好日子,甚至让没落的李家重新振作。
他没想到,令狐楚的“赏识”,其实是一颗“定时炸弹”——因为令狐楚是“牛党”,而李商隐后来的人生,全被“牛李党争”这摊浑水给搅乱了。
简单说,“牛李党争”就是唐朝中后期,以牛僧孺为代表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代表的“李党”,为了争权夺利,斗了四十多年。两派就像水火不容的“仇家”,你支持的我就反对,你提拔的人我就打压。而李商隐,偏偏成了夹在中间的“倒霉蛋”。
令狐楚对李商隐好,没过几年,令狐楚就去世了。这时候的李商隐,刚满20岁,正准备考科举——没有了令狐楚的庇护,他只能靠自己。
第一次考科举,他落榜了。不是因为才华不够,而是因为“牛党”的人觉得:“令狐楚走了,这小子跟咱们没那么近了,没必要帮他。”而“李党”的人呢,觉得他是“牛党”出来的,更不会帮他。李商隐继续苦读,直到25岁,才考中了进士。
考中进士的那天,他第一件事就是跑回家,跪在娘面前哭:“娘,我考上了!咱家有希望了!”他没想到,真正的麻烦,还在后面。
考中进士后,李商隐需要找个官员推荐,才能正式当官。这时候,另一位大官王茂元向他抛来了橄榄枝。王茂元是“李党”的人,官至泾原节度使,他特别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不仅推荐他当官,还想把女儿嫁给她。
李商隐犹豫过——他知道王茂元是“李党”,而自己是被“牛党”的令狐楚培养起来的。要是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牛党”的人肯定会骂他“忘恩负义”;要是拒绝,他可能连个当官的机会都没有,“振兴家族”的梦想就彻底泡汤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