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 (第2/2页)此时的朝堂,早已被“六贼”把持。蔡京忙着敛财,童贯专权误国,没人再提“治世先种薯”的祖训,连那块太祖传下的焦红薯皮,都被赵佶随手丢在了画案角落,蒙上了厚尘。常平仓早已空虚,币制改革混乱,朝廷为维持奢靡开销,滥铸当十钱,导致物价飞涨,百姓连杂粮都吃不起,更别提红薯了[__LINK_ICON]。
宣和七年冬,金兵南下的消息终于打破了艮岳的宁静。赵佶这才慌了神,赶紧下罪己诏,暂停花石纲,可民心早已散了,各地勤王的兵马寥寥无几。他甚至想弃城南逃,多亏吴敏、李刚力劝,才勉强传位给太子赵桓,自己当起了太上皇[__LINK_ICON]。
可逃亡的念头终究压过了责任。当金兵渡过黄河,赵佶借口烧香,带着亲信仓促南逃。车行至城门,数万名百姓跪在地上拦驾,哭求他留下共守京城。可这位皇帝竟怒喝:“射杀尔辈,何伤于朕!”卫兵的箭雨落下,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城门,也染红了路边残存的红薯藤。
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大雪漫天,金兵攻破汴梁外城。城内早已断粮,米价暴涨至每斗三千钱,百姓先食树皮草根,继而父子相食,人肉市场公然出现,昔日繁华的都城,成了人间炼狱。赵桓捧着那块沾满尘土的焦红薯皮,站在空荡荡的红薯田边,终于明白太祖当年的苦心,可一切都晚了。
次年春,金兵掳走徽、钦二帝及皇族百官三千余人,史称“靖康之耻”。临行前,赵佶在囚车中瞥见路边荒田,突然想起艮岳的奇石,想起被他毁掉的红薯田,终于流下泪来。可此时,再也没人给他烤红薯,再也没人提“红薯熟,天下安”的老话了。
老李躲在破庙里,看着汴梁方向的浓烟,把最后一把薯种埋进土里。他摸着冰冷的烤炉残骸,喃喃道:“太祖,薯田毁了,可薯种还在……总有一天,还能长出绿苗来。”
寒风卷过废墟,焦红薯皮在尘土中泛着微光。大宋的江山丢了,烤炉的炭火灭了,但只要薯种还在,只要有人记得那份藏在红薯香里的初心,就总有回暖的希望。
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