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八章 (第2/2页)这年冬,阿薯在漳州城里见到了赵家堡的人。他们说,隐姓埋名的赵若和后人,把薯种种满了堡外的山坡,每次烤红薯时都要朝着崖山的方向祭拜,还偷偷编了童谣:“元人占了城,占不了薯垄;薯藤爬满坡,汉家要兴邦。”更让他振奋的是南洋来的消息:陆秀夫的后人在爪哇建了顺塔国,把薯种种在了异国的土地上,虽没了城郭,却让汉人的种和念想,在海外扎了根。
至正十一年,红巾军的旗帜插遍了大江南北。朱重八也投了军,临走前,他把焦红薯皮交给阿薯:“赵叔,等我打下濠州,就来要薯种,让全军都种上。”阿薯望着他的背影,把新收的薯种装了三大车,跟着起义军的粮队北上。沿途的百姓见了薯种,纷纷加入队伍,有人背着薯铲,有人扛着薯干,说要“用红薯干,换汉家天下”。
元军的追兵来了又走,阿薯的薯田也换了一处又一处。他在滁州的荒地上种过薯,当年岳家军屯垦的地方,如今又长出了绿苗;他在扬州的废墟旁种过薯,那里的百姓饿得啃树皮,却把最后一口水留给薯苗。有元将见红薯耐旱高产,想征去给蒙古军当军粮,却被手下的汉人老兵劝住:“这是汉人的救命薯,抢了它,天下的汉人都会反。”阿薯听说了这话,把焦红薯皮放在灶上烤得发烫——父亲说得对,薯种在,民心就在,民心在,汉家的天下就不会亡。
至正二十七年,朱重八的大军包围了平江。阿薯带着薯种进城时,看见兵士们正给百姓分红薯干,城墙上贴着的檄文里写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旁边堆着刚烤好的红薯,甜香飘满了街巷。朱重八穿着铠甲走来,手里还攥着那块焦红薯皮,炭痕上的“民心”二字,被他磨得发亮:“赵叔,这薯种救了我的命,也救了天下人的命。等我进了大都,要让全天下的田埂上,都长满咱汉人的红薯。”
阿薯蹲在灶边烤红薯,炭火噼啪作响。远处的大都城里,元顺帝正收拾金银细软,准备逃回漠北;而江南的田埂上,农户们正忙着种薯,薯藤爬过元廷的旧界碑,爬过崖山的记忆,爬过百年的战乱与苦难。焦红薯皮在火边泛着光,那光里有太祖的汴梁,有岳将军的鄂州,有小赵的崖山,还有无数百姓藏在怀里的念想。
红薯烤好了,阿薯掰了一半递给朱重八。甜汁滴在手上,暖得像春天的阳光。他望着北方,仿佛看见大都的宫殿旁,长出了绿油油的薯苗;南洋的岛屿上,顺塔国的百姓正捧着烤红薯,听老人讲崖山的故事;福建的赵家堡里,赵氏后人把薯种撒进新翻的土地,木牌上的“宋薯”二字,在阳光下格外清晰。
元廷的劝农册早已被扔进了灶膛,可汉人的薯种,却在土里扎了最深的根。阿薯摸着焦红薯皮笑了——大宋亡了,可红薯还在长;皇帝换了,可民心没变。只要这薯种还在传递,只要还有人记得怎么烤出焦香的红薯,汉家的天下,就永远不会熄灭。
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