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章 阻力
第 43章 阻力 (第2/2页)听完汇报,陈朝阳满意点头:“很好,安全是第一位的。无论如何,一定要保障工人同志们的生命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谈发展、谈效益。”
会议室里,窗外呼啸的北风裹挟着细雪拍打着玻璃,将这场关于昌平工业改革的会议衬得愈发凝重。
话音刚落,陈朝阳修长的手指叩了叩桌面,深褐色眼眸掠过众人,最终定格在后排低头记录的许继伟身上:"继伟同志,关于史家纺织厂改组的工作是否已经安排妥帖?"
钢笔尖在纸张上划出刺耳的停顿。原本埋首于会议纪要的许继伟猛地抬头,军绿色制服下的脊背瞬间绷直。
他慌忙合上笔记本,正要起身回答,却见陈朝阳抬手虚按。
“首长,史家纺织厂已经更名为昌平第一纺织厂。”
“目前按照您的指示,因工作需要可特聘,有重大立功表现,且无重大过错的工商业兼地主,所以我们特聘史一山为厂长,他在纺织行业深耕二十年,技术上...”
许继伟就要继续汇报,突然瞥见陈朝阳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茶杯边缘,立刻调整措辞:"不过我们也安排了两名干部一旁协助管理,确保生产方向符合新政策。"
当听到“特聘史一山”时,陈朝阳的睫毛微微颤动。他对史一山这个人并不陌生,他的资料早就放在了他的办公桌上:史一山,昌平四大家族之一,资产全部没收。
然而,尽管史一山的财富已经荡然无存,但他在纺织行业的经验和能力却是不可忽视的。从收购棉花到生产工序,染色印花,乃至市场销售,都需要一个十分懂经验的来干,而史一山就是最好的人选,这个决定既是权宜之计,也是破局之策。
"那么,在改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陈朝阳的声音不大,却在尾音处带上不易察觉的关切。
许继伟翻开笔记本,扉页夹着的泛黄纸页滑落出来——那是他连夜整理的纺织厂设备清单。
“目前厂内有电力版纺机70台,脚踏版纺机57台。按照满负荷运转,日产可达9000米。但现实是...”他的声音低下去,“昨天只产出了3200米,症结在于每日供电不足。”
陈朝阳的眉头紧皱,作为一县之长,他比谁都清楚电力困境:整个昌平的电流命脉,都系在北平石景山发电厂那几根脆弱的输电线上。
医院要保持供电,公安局的电台也要保持联络,政府办公楼的电灯电话更是一刻不能停摆...这些需求,早已将有限的电力分瓜干净。
"看来,咱们昌平也得有自己的发电厂才行。"陈朝阳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像是说给自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