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1章 意见统一
第 151章 意见统一 (第1/2页)昔日握锄头的手,握起钢枪一样稳准狠;
驾驶拖拉机的“工业兵”,在崎岖山路上保障有力;经验丰富的老猎户,以其智慧指引方向。
“由民转兵”,从口号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赢得了全县上下和华北局的高度赞誉。
然而,就在这丰收与胜利的喧嚣中,陈朝阳的办公室,气氛却沉凝而深远。
窗外,是庆祝的锣鼓和弥漫的肉香;窗内,陈朝阳正对着墙上那张巨大的昌平行政区划图沉思。
地图上,清晰标注着八个月前,他带着三千卫戍团将士进驻时设立的军管体系:全县14个乡镇划分为五大防区,
由卫戍团营、连级军官兼任区委书记或区长,乡镇则由连排级干部直接管理。
这套“以军治民”的铁腕体系,在昌平新解放、敌特潜伏、百废待兴的混乱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像一柄重锤,以绝对的执行力砸碎了旧枷锁,稳定了社会秩序,高效组织了开荒、生产、支前以及刚刚结束的民兵建设和野猪围剿。
短短八个月,昌平从一个满目疮痍的新解放区,变成了华北局挂号的稳定产粮基地和工业试点。
但此时陈朝阳知道,历史的车轮即将驶入一个全新的纪元。
“军管,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陈朝阳转过身,对着肃立在办公桌前的徐卫华,以及张文杰、许明远和县委各常委!
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它的历史使命,在昌平,已经基本完成了。”
徐卫华身躯笔挺,军装一丝不苟。
作为正团级军事主官,他亲历了军管带来的高效,也深知部队在地方扎根后形成的惯性力量。
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有对部队掌控力的留恋,更有对未来的不确定:“首长,您的意思是…?”
“军政分离。”陈朝阳吐出四个字,清晰有力,“建国在即,国家需要的是健全的人民政权,是专业的政府管理和蓬勃的经济发展。
军队的职责,是保家卫国,是戍守边疆,而不是长期包办地方行政。”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那些标注着军官名字的区镇:“卫华啊,你们看看。
张营长管着三区,既要抓训练,又要管春耕秋收、调解民事纠纷;
李连长在柳林镇,白天处理偷鸡摸狗,晚上还得带民兵巡逻。
长此以往,军队的专业化训练会受影响,地方政府的专业能力也培养不起来。这是两头耽误。”
张文杰率先表态:“首长说得对。地方工作千头万绪,需要熟悉经济、农业、民政的专业干部。
部队同志打仗是行家,搞建设,特别是精细化管理,确实需要专业的人来做。”
徐卫华沉默片刻,他承认陈朝阳说的有道理。但他也有顾虑:
“首长,道理我懂。只是…下面很多同志,尤其是那些兼任地方职务的营连干部,他们习惯了,也投入了心血。
骤然让他们放手,思想上…会不会有疙瘩?
地方上刚培养起来的威信,会不会受影响?而且,地方干部一下子能接得住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