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基金会
第19章 基金会 (第1/2页)把内地的稿酬捐了!
这句话说起来轻飘飘的,实际却代表了许多钱!
张俪下意识就说:“余哥哥,这是几十万呢,真捐啦!”
陈小旭托着腮,立刻附和起来:“是现在的,还是未来几年的,还是十年二十年的?”
“以十年为单位吧,暂时都捐了。”
她们俩吓了一跳,彼此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担忧。
这都是我余哥哥的钱!再怎么多,也不能够嫌多啊!
余切见状,解释了一下他为什么要捐稿酬: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我的稿酬早已突破《暂行规定》,顶格稿酬应当是20块钱千字,《十月》和《人民文学》知道我海外稿酬高,给我提到了三十块钱,甚至四十块钱,但也远远不够。”
“哪怕提到八十块钱又怎么样?难道能和美国、日本相比?不如拿去捐了,对我来说无关痛痒。”
“另一方面呢?”陈小旭问。
“另一方面,这钱不是甩给别人,再也看不到了,而是成立个基金会,今后再有捐助方面的事宜,就直接从这上面支取。”
像路不宣这事儿,放在三十年后很容易解决,哪里需要余切亲自出面!找个由头给他捐一笔定制的“奖学金”就行了。
譬如,要求是某某省籍贯人士,要求是中文系的,要求家里具备什么条件,要求大学成绩达到了排名的前多少……这都是很容易解决的。
其实,这已相当于个人来组织的慈善基金。历史上到04年,才有江浙的美籍商人申办牌照成功,拿到了“001”号的基金会证书,前后大概注资两百万(04年)。此后个人名义、公司名义的基金申办蔚然成风。因为《基金会管理条例》办法也是04年才出来的。
但是,这八十年代虽无《条例》,却反而更容易搞起来。只需要关键的几个人物点头就好。
没有条例,可以为余切造一个条例。
张俪和陈小旭都学过经济,知道“基金会”在国外不是个新玩意儿。余切一番解释下来,她们明白了,这钱仍然是自己的,管理人员、捐助项目全由自己决定。
不过,她俩还是有些纳闷。目前所有慈善基金都是公办的,好像搞得也很不错。“春雨行动”就是妇联旗下的“儿童少年基金会”操办,名头都传到国外去了。
余切和他们合作的很好嘛,为什么偏要自己来搞。
余切解释了:“因为这样方便。燕大的贫困生吃不上排骨,这是区区一件小事情,没有哪个公办基金愿意来帮忙的,我当时忙里忙外,还要照顾到院里院外很多影响……不如成立个基金会,让给我信任的人来做。”
真要办起来了,余切还能信任谁啊!那自然是她俩。
张俪和陈小旭一听,似乎这钱还有留在余家的希望,顿时大喜过望:办基金会好,办基金会真是太好了!
——
翌日,余切就到建国门东路,询问是否能办个人基金。
接待他的是陈芸,陈芸是个宝岛人嘛,她以为不算啥大事儿,满口答应了:“我来替你申请!”
结果陈芸很快满头大汗,发觉这件事情不容易。
内地连公办的慈善基金会都才刚出现不久,哪里有办私人慈善基金的?儿基会来了个管事儿的,这人说:“内地这边没有先例。余老师,我想来想去,你可以把基金会注册在港地,找个你信得过的人,以代理人的名义来联络,专款专用……我相信是有机会的。”
陈芸也道:“之前泰国的饮料大王来华投资,也捐了一笔钱,不就是余老师你促成的吗?他几句话就让上面通过了。”
这陈芸还真是个人才!不愧是林一夫的老婆。
她知道得找华侨,得找洋人来办。
但余切却不愿意,他很不通情理的嚷嚷道:“我是如假包换的川省万县人,我不想找什么港商,我如今赚了钱,回馈社会,到底有什么不行的?”
整个大堂的人都被这一声嚷嚷吸引过来,陈芸担心又闹出什么新闻,只好把余切拉进来促膝长谈一番。
当然谈不拢了。
“余老师,你为什么要搞个人基金?”
“方便嘛。”
“我们没这样的先例啊!”
“你们马上就会有的。”
“这个事情要走流程,我说实话,我决定不了。”
“那你别决定了,我直接去见你们领导,怎么样?”
……
两小时后,余切离开建国门东路,这大堂里面的人议论纷纷,怕是马上就有小道消息要流传了。
果然,下午艾风就来燕大找到余切。
艾风是《经济日报》的大记者,采访过诸多政、企人士,上层关系很深。
他笑道:“余老师又有什么名堂要搞?”
余切和他说了燕大发生的这些事儿。又道:“个人基金会就起这种毛细血管的作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慈善项目,时间窗口很短,资助对象也很少,却不好不做。有能力的话,最好做一下。”
“你讲得对!”艾风递给余切一根烟。
“我不抽。”
“唉,作家不抽烟,就像是市场经济却不许讲资本增值,当然可以,就是有点奇怪。”
余切哈哈大笑。
艾风是个“市场派”。他在“市场”上走得很深,譬如他觉得国企可以把闲置资金用于资本运营——比如投资民企,拿去给产业资本放贷等等。
这些观点比余教授的想法要大逆不道得多。
85年,艾风写了一篇反映收入分配的激励文章《面对生活不等式》,鼓励人们正确看待“不等式”的问题。这是一篇鸡汤性质的通讯文章,他早已观察到富人开始变得很富裕了这一现象。
“好,好!”艾风道,“我正要写分配方面的文章,我以为你就做了一个好表率!有钱了,就要做好事,不要等社会来逼你做好事。”
接下来的几天,余切只管等待。
因《朝闻道》发表在《人民文学》上,余切拿了一笔稿酬,这篇全文十多万字,王濛力排众议,按照四十块钱每千字价格来结算的,于是余切的稿酬高达六千多元。
这高吗?
高,也不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