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305章 拉人入伙

第305章 拉人入伙

第305章 拉人入伙 (第1/2页)

送走邓玘后,邓阳不敢怠慢,立刻提笔修书一封,准备派人送往成都。
  
  密信中,他不仅详述了邓玘来访的经过、其麾下川军的悲惨境况、以及邓玘言语间流露出的怨望和求助;
  
  同时他也在末尾,着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邓玘及其部众军心涣散,生存压力极大,再加上思乡心切,导致这部明军对朝廷离心离德,有拉拢策反的可能。
  
  恳请汉王定夺。
  
  用火漆仔细封好密信后,邓阳召来心腹,并令其趁夜立刻出发,经米仓道送往成都,面呈汉王。
  
  而几乎是同一时间,被困在石泉县城里的高迎祥,也往成都送出了一封密信。
  
  高迎祥很无奈,他原本计划从附近的荔枝道南下入川,但城外却偏偏驻扎了一支明军,挡住了他的退路。
  
  黑水峪一战后,孙传庭的精心伏击给他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让他变得畏手畏脚。
  
  尤其是城下这部明军,每天只会朝城头上放两炮,毫无战意。
  
  可明军越是故弄玄虚,高迎祥心里就越没底,生怕出城再遭到明军埋伏,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万般无奈下,高迎祥也只好亲自提笔写信,向江瀚求援。
  
  他的意思,是想江瀚出兵佯攻,吸引明军注意,好让自己趁机溜走。
  
  就这样,两波信使一前一后,沿着米仓古道悄然南下,进入了保宁府地界,星夜兼程赶往成都府。
  
  此时,时间已经进入了深秋。
  
  四川各个府县的秋收工作基本已经结束,田野间只剩下一片宁静。
  
  而整个四川上下,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最后一件大事上——秋闱。
  
  与之前在保宁府举行的、带有临时性质的考试不同。
  
  这次秋闱,是江瀚立制后举行的全省范围的大考,旨在从生员中选拔举人。
  
  按照学部主事王承弼制定的章程,秋闱定在了九月十日。
  
  而且数月前,各州县已经下发通知,明确考试范围并给出了参考书目。
  
  其中大量加入了像《农政全书》、《齐民要术》、《九章算术》等实用学问。
  
  这段时间里,四川境内有意仕途的学子们,无一不卯足了劲,日夜钻研这些对他们颇为陌生的“杂书”。
  
  这次参加考试的,不仅有秀才,而且还包括了一批大明的举人。
  
  这些举人需要通过这场考试,才能将身份从“大明举人”转变为“新科举人”。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进一步参加来年的春闱会试,考取进士功名。
  
  然而,与报考的秀才数量相比,参加这次秋闱的举人却少得可怜。
  
  除了一些老顽固之外,这次四川省内参加乡试的举人仅有二十一位,而秀才则有三千八百余人。
  
  造成这种悬殊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乡试和院试难度不同外,战乱造成的影响也很大。
  
  尤其是此前席卷川中的“除五蠹”运动,更是从物理意义上消灭了一批大明的举人。
  
  所谓“五蠹”,其中重要一蠹便是“学蠹”,即那些倚仗功名特权、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士绅。
  
  举人,作为官绅与平民的实际分界线,享受的优免特权远胜秀才。
  
  有明一代,举人可免除均徭、民壮、驿传等重役及其相关费用。
  
  虽然理论上仍然需缴纳田赋,但绝大多数举人都会通过“诡寄”(将田产寄于他人名下)、“花分”(将田产分散登记以低于起征点)等手段进行规避。
  
  再加上包揽诉讼、接受投献土地等,一个举人的年收入可高达数百两、上千两银子。
  
  因此,在之前轰轰烈烈的“除五蠹”运动中,四川各地的举人老爷们几乎都成了重点清算的对象。
  
  不是被愤怒的百姓们捣毁宅院、抄家灭族,就是被罚没田产家财,一夜之间跌落云端,任其自生自灭。
  
  甚至后来,一些相对清白的举人、秀才之家也受到了波及。
  
  虽然后来江瀚及时叫停了这场运动,但造成的恐惧和隔阂已然形成。
  
  不少幸存下来的,或者其他州县听说此事举人和秀才,都对江瀚的新政权充满了疑虑、恐惧甚至是敌视。
  
  所以这次秋闱,整个四川报名参加考试的举人和秀才,只有不到四千人。
  
  而对于这种局面,江瀚也并没有太在意。
  
  在他眼中,这些旧式文人大多思想僵化,除八股制艺外别无长处,本就是急待淘汰的对象。
  
  一些老顽固,更是要被扫进故纸堆的垃圾。
  
  他所寄予厚望的,正是在成都西郊新设立的“天府书院”。
  
  那里推行的,是他精心规划的新式教育体系,强调儒学为体,实学为用,这才是未来的教育模式。
  
  只要书院第一期试点成功,他便会下令在全川推广,逐步取代旧的儒学教育体系。
  
  并且,对于这次秋闱,江瀚不仅更换了考试内容,同时也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制度调整。
  
  他下令取消了录取名额的限制。
  
  在以往的大明朝科举体系中,各级考试都有严格的录取名额限制。
  
  以四川省乡试为例,在崇祯年间,每科录取的举人名额通常仅有六十五人左右。
  
  而会试就更少了,在全国范围内,只有三百人左右,才能考中进士。
  
  四川所属的“中卷”地区,通常只分配了十几个名额左右。
  
  这与庞大的考生基数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导致了极其残酷的竞争。
  
  范进中举虽然是文学创作,但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朝廷之所以需要设定名额限制,则是出于几点考量:
  
  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控制官僚队伍的规模,保证科举功名的“稀缺性”和“含金量”。
  
  朝廷对官僚系统的职位空缺是有大致预估的,录取名额与官缺数量大致匹配,也能避免产生过多的候任官员造成滞留和管理难题。
  
  而明廷实行的分地域、定额录取的政策,也能很好地平衡不同地域间的政治利益,维系广大疆域的稳定和统一。
  
  通过科举名额分配,明朝将各地方精英统统纳入中央体系,缓解了地域矛盾。
  
  但是,江瀚这次取消名额限制,背后的考量却截然不同。
  
  首先第一点,便是迫切的人才需求。
  
  四川经历战火,虽然现在初步稳定,但仍然有不少官位空缺了出来。
  
  不少明廷官员殉国,所以江瀚急需大量受过教育、能处理实际政务的人才填充各级官府。
  
  同时,取消名额限制,那就意味着只要考生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即可通过考试。
  
  这为更多出身寒微、但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提供了上升通道,有助于打破旧官僚集团对地方官场的垄断。
  
  最后,也是为了引导学风。
  
  通过大幅增加录取人数,并配以注重实学的考试内容,大力引导四川学子的读书风气。
  
  使他们从高高在上的四书五经、圣人之言中,逐步向实用、经世的方向转变。
  
  再加上首次全省招考,需要以一种慷慨的方式,向川中百姓和学子展示新政权的稳定性和正统性,吸引更多人投效。
  
  所以对于这次秋闱,整个成都府的中枢机构都十分重视,并将其列为了头等大事。
  
  而正当江瀚在成都筹备抡才大典时,邓阳和高迎祥的信使几乎是前后脚的功夫,分别将密信送到了汉王府。
  
  高迎祥的信件倒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请求他出兵佯攻,然后打开荔枝道让他入川。
  
  只不过令江瀚没想到的是,堵住高迎祥退路的,竟是自己派去的卧底。
  
  这倒省去了他出兵佯攻的功夫,只需要让邓阳部从石泉县撤走,退回驻地即可。
  
  反正方国安和邓玘两部明军都在磨洋工,逡巡不进,邓阳也没必要表现得太过积极。
  
  万一到时候被朝廷发现他“忠心任事”,下令将他调离汉中这个关键位置,那可就坏事了。
  
  只要邓阳一撤,高迎祥自然就能从荔枝道退入四川。
  
  相比于高迎祥,邓阳寄来的密信,则是让江瀚觉得有些难办了。
  
  这邓玘部川军的处境,竟然这么凄惨?
  
  一位功勋卓著的副总兵,竟然跑到了参将营中诉苦求助,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是真情流露,还是别有用心的试探?
  
  尤其是江瀚不在现场,那就更不好判断了。
  
  不过,信中邓阳则对此显得颇有信心,认为有机会把邓玘拉拢过来。
  
  思虑再三,江瀚还是决定让邓阳试一试,毕竟属下有主观能动性是好事,不能开口就是打击。
  
  江瀚在回信中指示道:
  
  可以一试,但一定要在不暴露身份的前提下进行。
  
  务必谨慎,以试探性接触为主,不可急于求成,强行策反。
  
  在江瀚看来,最好的结果就是像之前招降马科一样,直接把邓玘部全部打包送进来。
  
  对外就说哗变、叛乱,这样也能最大限度保障邓阳自身的安全,避免暴露。
  
  写完回信并用火漆密封后,江瀚唤来亲兵:
  
  “去,把密信交给邓阳的信使。”
  
  “另外,传令剑州守将董二柱,让他在广元筹措一批粮饷,准备送往汉中邓阳处。”
  
  很快,石泉县外的邓阳便接到了江瀚的回信。
  
  见汉王同意了自己的计划,邓阳更是底气十足。
  
  在他看来,拿下邓玘简直是手到擒来的小事,尤其是对方还把破绽送到了自己手上。
  
  别忘了,他自己就是从明军里摸爬滚打过来的,太了解这些丘八和官将们的软肋和心思了。
  
  邓阳随即依令从石泉撤围,率部返回了勉县附近的驻地。
  
  他前脚刚走,城里的高迎祥后脚就溜出了石泉县,率部往西乡附近赶去。
  
  由于金牛道和米仓道的北部入口,仍在明军的控制范围内,高迎祥不敢冒险强攻。
  
  他只能选择更为崎岖,但相对安全的荔枝道南下入川。
  
  这一路崇山峻岭,闯军至少需要跋涉大半个月,才能进入四川境内。
  
  回到勉县驻地后,邓阳立刻行动起来。
  
  他先从自己的辎重营中调拨了一批粮草,然后亲自押运,前往了邓玘部的驻地——同沟寺。
  
  同沟寺位于照壁山脚下,临近汉水,地理位置颇为偏僻。
  
  要说邓玘这部明军也确实凄惨,驻地都被安排在了这么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因为不堪忍受饥苦,邓玘营中已经有刺头带着部分人马,跑出去落草为寇了。
  
  所以汉中府的瑞王朱常浩、以及知府王在台,担心邓玘部与这些“兵匪”里应外合,攻打府城。
  
  他们索性就找了个理由,把邓玘打发到了同沟寺附近。
  
  这里离邓阳驻守的勉县不算太远,万一邓玘部哗变,理论上还有明军可以镇压。
  
  邓阳带着辎重队,走了不到五十里路,便抵达了邓玘的营地。
  
  刚靠近营门,眼前的景象就让邓阳惊愕不已。
  
  这所谓的营地,简陋的根本不像营地,反倒像是贫民窟一样。
  
  外头栅栏歪斜,壕沟浅显,哨塔上更是看不见人影。
  
  营内的士卒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大多无精打采地或坐或躺在地上晒太阳,眼神麻木空洞。
  
  根本看不到什么像样的训练和警戒,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酸臭,充斥着绝望。
  
  也不怪邓玘沮丧,他的营地与邓阳营地里规整有序、精神饱满的状态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邓阳一行人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军营,走了好一段,才终于有人注意到他们并上前阻拦。
  
  来人正是邓玘的亲兵,之前跟随邓玘去过石泉县。
  
  由于那几顿酒肉,所以他对邓阳这个财大气粗的参将,印象特别深刻。
  
  那亲兵远远看见邓阳,连忙小跑过来,语气中甚至还带着一丝谄媚:
  
  “邓参将!您怎么大驾光临了?”
  
  “您稍等,咱这就去通报总兵!”
  
  说罢,他就一溜烟地窜了出去。
  
  邓阳刚想拦下他问话,没想到这小子眨眼就跑没影了,只留他一行人在原地面面相觑。
  
  邓阳等了没多久,很快便见着邓玘急匆匆地赶了过来。
  
  他脸上还带着惊讶和些许尴尬:
  
  “邓兄弟?”
  
  “石泉一别不过数日,怎的今天突然有空,到老哥我这破地方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