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南诏风云(三)
第四十一章南诏风云(三) (第1/2页)大乾的使团抵达时,洱海刚涨过春汛。李安宁公主站在船头,穿着件南诏样式的披毡,毡子上用金线绣着长安的朱雀。她身后跟着的使团成员里,有大乾朝的文官,有吐蕃的使者,还有几个混血的乐师,他们手里的乐器,既有汉地的琵琶,又有南诏的芦笙,还有吐蕃的扎念琴。
“妹妹可还记得长安的上元灯节?”李安宁拉着玉螺的手,登上五华楼,“我带了些新做的灯笼,上面画着南诏的‘风花雪月’。”灯笼被点亮时,玉螺看见其中一盏上,画的是她和李安宁在大明宫的初见,画师竟把她的南诏服饰和李安宁的乾式宫装画得浑然一体。
使团带来的礼物里,有架巨大的编钟。钟架上雕刻的纹饰,融合了唐的龙、南诏的虎、吐蕃的狮。“这是三省工匠合做的,”乾朝使者指着编钟,“敲起来,三个调子能合在一处。”当第一声钟响穿过羊苴咩城,玉螺看见街上的百姓,无论乾朝人、南诏人还是吐蕃人,都同时抬头望向天空。
异牟寻王在太和殿设宴。席间,李安宁献上的舞姬,跳的是改编过的《秦王破阵乐》,舞步里既有唐人的刚劲,又有南诏的柔美,还有吐蕃的豪放。段宗榜看得兴起,竟拔剑起舞,他的剑法里,有吐蕃的劈砍,有南诏的刺杀,还有唐人的格挡。
宴后,玉螺带李安宁去看“和融坊”的锦缎。那块巨大的锦缎已近完工,在月光下泛着五彩的光泽。“我打算在中间再加些图案。”玉螺指着留白处,“就画我们三人——你、我、吐蕃公主,在苍山脚下种棵菩提树。”
李安宁忽然从袖中取出半面铜镜,与玉螺的那半合在一起。完整的镜面上,朱雀门与三塔的倒影重叠,月光穿过镜面,在锦缎上投下晃动的光斑。“明年,我想请南诏的织工去长安,”李安宁轻声说,“让他们教长安的姑娘织点苍山锦。”
玉螺望着窗外的洱海,水面上倒映着三个月亮——一个是大乾的,一个是南诏的,一个是吐蕃的。它们在水波里轻轻摇晃,最终融成一片皎洁的光晕。
火把节那天,苍山脚下聚集了数万人。玉螺站在祭台中央,左手牵着李安宁,右手拉着吐蕃公主墀玛伦。她们面前的祭火熊熊燃烧,火焰里,投下三个交织在一起的影子。
祭台的供桌上,摆放着三样祭品:大乾的月饼,南诏的饵块,吐蕃的糌粑。郑回、段宗榜、论恐热并肩而立,他们手里的火把,分别来自长安的柏木、南诏的松木、吐蕃的桦木,燃烧时却冒出同样颜色的青烟。
“当年阁逻凤王立《南诏德化碑》,说‘我自古及今,为汉不侵不叛之臣’。”异牟寻王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他手里高举着那面合璧的铜镜,“今天,我们要让这面镜子告诉后人,南诏、大乾、吐蕃,本就该像这日月,同照一片大地。”
随着国王的话音,数万名百姓同时点燃火把。火光中,玉螺看见汉人的袍服、南诏的披毡、吐蕃的氆氇在流动,像三条色彩不同的河流汇在一起。乐师们奏响了新编的乐曲,唐人的宫商、南诏的角徵、吐蕃的羽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谁也说不清出处的歌谣。
李安宁忽然拉起玉螺和墀玛伦的手,往火圈外跑去。她们的裙摆扫过地面的火星,在草地上留下一串燃烧的足迹。身后,数万人跟了上来,火把的洪流像条巨龙,缠绕着苍山,倒映在洱海里,分不清哪里是山火,哪里是星光。
在蝴蝶泉边,三个姑娘停下脚步。玉螺从头上拔下金翅鸟冠,李安宁取下凤钗,墀玛伦解下绿松石项链,将它们一起埋在泉边的泥土里。“让它们在这里生根发芽。”玉螺轻声说,泉水倒映着三个笑脸,像一朵并蒂而生的花。
夜深时,玉螺躺在帐篷里,听着外面的欢歌。阿蛮进来禀报,说“和融坊”的织工们连夜赶制了面巨大的旗帜,上面用三种文字写着“和”字。玉螺笑了笑,她知道,从今天起,苍山的雪与长安的月,将永远照在同一片土地上,再也分不清彼此。
南诏天启十三年孟夏,苍山十九峰的积雪尚未褪尽,洱海风浪却已带着灼人的暑气。阳苴咩城的宫墙在暮色里泛着青灰,南诏王异牟寻的寝殿内,鎏金铜灯映着帐幔上绣的苍山神祠图,烛火被穿堂风搅得忽明忽暗。
“赞普的使者还在太和城驿馆?”异牟寻的声音裹着痰音,枯瘦的手攥着锦被,指节泛白。榻前侍立的清平官郑回躬身应道:“是,论莽热带了三百骑兵,说要等王上亲授盟约。”
郑回原是大乾西泸县令,安史之乱后被南诏俘虏,因通经史被异牟寻重用,官至清平官(相当于宰相)。他袖口的皂色缎子沾了些药渣,那是方才给王上煎药时溅上的。
帐内忽然静了,只有铜漏滴答。异牟寻望着梁上悬的鎏金铃,那是去年大乾使者韦皋送来的,铃上刻着“永结盟好”四字。他忽然剧烈地咳嗽起来,郑回忙上前轻叩他的背,却见咳出的痰里带着血丝。
“传寻阁劝来。”异牟寻喘着气说。世子寻阁劝今年二十岁,正在城东的演武场操练羽林军。听到传唤时,他正挽着一张牛角弓,箭矢穿透了百步外的皮靶。侍卫来报时,他把弓往地上一掷,玄色劲装的下摆扫过场边的积水。
“父王。”寻阁劝跪在榻前,额头抵着冰凉的地砖。他闻到帐内浓重的药味,混着一种若有若无的腐朽气。异牟寻的手抚过他的头顶,那只手曾握过剑、签过盟约,此刻却抖得厉害:“吐蕃狼子野心,若我去了,你需记着——苍山会盟的血誓,不能破。”
五年前,异牟寻与大乾使者崔佐时在苍山神祠盟誓,弃吐蕃附唐,刻碑立誓。那时寻阁劝才十五岁,跟着父王在神祠前杀了三牲,血涂在碑上时,他闻到松香与血腥气混在一起。
“儿臣记得。”寻阁劝的声音发紧。他知道父王说的是什么——吐蕃赞普赤松德赞近来频频遣使,许以盐池与牛羊,要南诏重新归附,共抗大乾。
三更时,郑回刚走出寝殿,就见太和城方向燃起了三堆火。那是驿馆的信号,他心里一沉,快步走向城门。太和城驿馆的木楼已燃成火团,吐蕃使者论莽热带着骑兵正往城西突围,羽林军指挥使段俭魏率部拦截,马蹄声踏碎了夜的寂静。
“郑清平官!”段俭魏在马上喊道,他的银甲映着火光,“论莽热说王上背盟,要带兵闯宫!”段俭魏是白蛮大姓,段氏世代为南诏将领,他祖父曾随皮逻阁统一六诏。
郑回望着火光里厮杀的人影,忽然想起去年韦皋送来的信,说吐蕃在金沙江畔增了兵。他对段俭魏道:“围而不杀,留活口。”
驿馆的火是被一支火箭点燃的。论莽热站在西楼的回廊上,看着手下骑兵砍倒南诏驿卒,嘴角勾出冷笑。他靴底沾着血,那是方才杀驿丞时溅上的。
“清平官到了!”有骑兵喊道。论莽热转身,见郑回披着件素色披风,站在火光外的空地上,身后跟着两百羽林军。
“郑回,”论莽热操着生硬的汉语,“你家王上既已病重,何不早降?赞普说了,只要南诏重归吐蕃,寻阁劝照样做赞普钟(吐蕃对南诏王的称呼)。”
郑回的目光扫过驿馆前的旗杆,那上面原本挂着南诏的“诏”字旗,此刻已被烧得只剩焦黑的布片。“论使君可知,苍山碑上的血,是王上与大唐共饮的?”他缓缓道,“南诏与吐蕃,早已恩断义绝。”
论莽热忽然大笑起来,笑声在火噼啪作响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恩断义绝?当年若不是吐蕃助皮逻阁统一六诏,哪有你们蒙氏的天下?”
段俭魏的箭忽然破空而来,擦着论莽热的耳畔钉在廊柱上,箭羽还在震颤。“再敢胡言,这箭就穿你咽喉。”段俭魏的声音像淬了冰。
论莽热脸色变了,猛地拔刀:“杀出去!”吐蕃骑兵纷纷拔刀,与羽林军厮杀在一处。郑回退到一棵老槐树下,看着刀光剑影里倒下的人,忽然想起七年前,他随异牟寻在神川(今云南丽江)与吐蕃大战,那时的雪比今年大,尸身堆在雪地里,像砍断的柴薪。
厮杀持续了半个时辰。当论莽热被按在地上时,他的左臂已被砍断,血淌在青石板上,汇成蜿蜒的小溪。段俭魏踩着他的背,将刀架在他脖颈上:“说,吐蕃在金沙江北岸屯了多少兵?”
论莽热啐了口血沫:“三万铁骑,下月就渡江南下。你们南诏,不过是大乾的狗!”
郑回挥了挥手,示意将他拖下去。火渐渐小了,露出驿馆焦黑的梁架,像一头死去的巨兽。有羽林军来报,说王上的寝殿方向亮起了宫灯,怕是情况不好。郑回抬头望,只见皇城方向果然有一串灯火,在墨色的夜里像条发光的蛇。
异牟寻是在卯时咽气的。临终前,他攥着寻阁劝的手,指腹摩挲着世子腰间的玉带——那是大乾皇帝所赐的“南诏王金带”。“韦皋……是忠臣……”他含糊地说,眼睛望着窗外,仿佛看到了苍山的雪。
寻阁劝继位的仪式定在三日后。按照南诏习俗,新王需在阳苴咩城的祭天坛祭拜天地,由清平官宣读继位诏文。郑回通宵拟写诏文,砚台里的墨磨了又磨,直到晨光透过窗棂,照在他鬓角的白发上。
“郑清平官,吐蕃的俘虏都招了。”段俭魏推门进来,甲胄上还带着霜气,“论莽热说,吐蕃赞普已派尚结赞为将,屯兵神川,只等我们国丧期间偷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