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陈子昂:文明断层处的悲歌
第六章 陈子昂:文明断层处的悲歌 (第2/2页)陈子昂看不过去,直接递了封《谏用刑书》,把事儿捅到了武则天面前。
他在奏疏里写:“臣闻之,圣人之理天下也,以仁为纲,以刑为纪……今陛下之政,虽尽善矣,然臣恐近日之刑,或未尽合于圣人之道也。”说白了就是:“陛下,您搞的这严刑峻法,不对,得改!”
武则天看完,啥也没说,就扫了他一眼。那眼神从他的头扫到脚。然后她把奏疏往案上一扔,挥了挥手:“退下吧。”
他从宫里走出来的时候,太阳刚落,朱雀大街的影子拉得老长,他踩着影子走,觉得浑身的劲儿都被抽干了。宫墙的红漆在暮色里显得发暗,他抬头看了看天,一群乌鸦从宫顶上飞过,“呱呱”地叫着,难听极了——那时候他才明白:有些话,不是你说对了,就有人听;有些事,不是你想做,就能做成。
没过多久,他就被“请”出了长安——武则天把他派去了荆楚,当个可有可无的小官。说白了,就是嫌他碍眼,把他打发走了。
坐船去荆楚的时候,江面宽得看不到边,水和天混在一块儿,灰茫茫的,连只鸟都看不见。船老大摇着橹,哼着楚地的小调,调子慢悠悠的,却透着股说不出的愁。
陈子昂靠在船舷上,看着远处的山,那山在雾里若隐若现,像画儿似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话他没说出口,心里却堵得慌。
他看见江边有个渔民,驾着小渔船,撒了好几次网,都空着手收上来。渔民蹲在船头,抓着头发叹气。他还看见江边的村落里,有个老妇人在哭,手里攥着件破衣裳,旁边的孩子饿得直哭——这就是他要守护的“大唐”?一边是宫里的歌舞升平,一边是百姓的颠沛流离;一边是文坛的浮靡虚华,一边是人间的满目疮痍。
这船越往南走,他离长安就越远,离想做的事也越远。一个想补文明裂缝的人,却被推到了裂缝外面,那种憋屈,比挨打还难受。
再后来,他就被流放到岭南了。那地方可不是好待的,瘴气裹着潮气,早上起来,整个村子都泡在雾里,衣服从来没干过,贴在身上,痒得人难受。脚底板磨出的泡破了又起,走一步疼一下,血把草鞋都染红了。
晚上住在驿站里,能听见远处的军鼓声,断断续续的,像在提醒他:边境还在打仗,大唐的麻烦还没断。他躺在硬板床上,摸出怀里的书,借着油灯的光看。那是本《诗经》,翻到《小雅·采薇》那页,纸都黄了。“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他小声念着,突然就红了眼。
“采薇”是啥?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野菜充饥的故事。
他们守着自己的道义,宁可饿死也不妥协。他觉得自己就像那俩人,抱着点念想,却连念想都快抱不住了。以前他也想过“仰天大笑出门去”,现在呢?只能“念此私自愧,长歌怀采薇”——对着野菜叹气,对着黑夜发呆。
岭南的雨下得勤,一下就是好几天,房檐上的水滴答滴答的,跟敲木鱼似的。他病了,咳得厉害,有时候咳着咳着就吐出血来。驿站的小吏可怜他,给了他一碗姜汤,他捧着碗,手都在抖——这碗姜汤,比他在长安喝的任何山珍海味都暖,可暖得了身子,暖不了心。
等他终于能回四川老家的时候,人已经垮了。头发白了大半,背也驼了,走几步就得歇一会儿,咳嗽起来能把肺都咳出来。他母亲听说他要回来,提前半个月就站在村口等,看见他的时候,哭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只一个劲地摸他的脸:“我的儿,怎么瘦成这样了?”
可他没想到,家门口等着他的,除了母亲的眼泪,还有捕快的锁链。
抓他的是射洪县令段简,个贪得无厌的主儿。段简早就听说陈子昂家里是蜀地的富豪,有钱有地,就想敲诈他。先是派人去陈家,说要“借”五千缗钱,陈子昂不给——他这辈子最恨的就是这种贪官污吏。段简恼了,就找了个由头,说陈子昂“谋反”,派捕快把他锁进了大牢。
那牢里又潮又暗,墙缝里渗的水滴滴答答的,跟敲木鱼似的。地上铺着一层发霉的干草,闻着一股酸臭味。他蜷缩在干草堆上,浑身的骨头都在疼,疼得他直冒冷汗。他怀里还揣着个铜制水甑——那是他母亲给他的,是家里传下来的物件,用来煮水喝的。水甑上刻着简单的花纹,是他小时候母亲教他认的,现在摸起来,还能想起母亲的手温。
有天夜里下雷雨,闪电把牢里照得跟白天似的,瞬间又黑下去,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陈子昂疼得浑身发抖,意识都快模糊了。就在这时候,他好像又站在了幽州台上——还是那片黄昏,还是那堆残垣,只是野草长得更高了,都快没过他的腰了。他往远处看,想找燕王招贤的黄金台,哪儿还有台啊?
他还看见年轻时的自己,在长安的集市上,举着那把古琴,高声说:“我陈子昂有好诗!”周围的人围着他,眼里满是敬佩。转眼之间,画面又切回了牢里的干草堆,霉味、血腥味、潮湿味,一下子全涌了上来。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他在心里问,没人答。天地间静得可怕,只有风刮过树叶的声音。那文明断层的疼,又一次把他裹住了,比牢里的铁链还紧。
第二天早上,狱卒开门的时候,发现他已经没气了。枯瘦的身子蜷在干草里,跟一截干木头似的。他怀里的铜制水甑碎了,碎片撒了一地,尖儿上还沾着点水渍——不知道是夜里疼得没力气,手一松摔碎的,还是他故意摔的。那碎裂的声音,好像还在牢里飘着,跟他没说完的话似的。
他死的时候才四十二岁。
后来呢?后来大唐慢慢从那文明的裂缝里爬出来了。
李白来了,带着一壶酒,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把大唐的豪气唱到了天上去;
杜甫来了,背着个破包袱,叹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大唐的疼装在了心里;
韩愈来了,捋着胡子,喊着“文以载道”,把陈子昂没说完的话接着说下去。
这些人的光,都能在《登幽州台歌》里找到根——那声“独怆然而涕下”,不是结束,是开始。
是陈子昂用自己的命,在黑暗里点了一根火柴,虽然他没等到火燎原的时候,这火苗终究是烧起来了。
杜甫后来写过一句诗:“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说的就是他;韩愈也说过:“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说大唐的好文章,是从陈子昂开始的。连后来的白居易,搞“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追根溯源,也是跟着陈子昂的脚步走。
现在你去幽州台,还能看见那堆残垣断壁,石碑上刻着他的《登幽州台歌》,来来往往的人都站在那儿读,读得声音洪亮。风还是那么野,吹着石碑上的字,像是在替他回应那些读诗的人。
现在读唐诗,读的是李白的狂、杜甫的沉、王维的淡,很少有人想起,最早在文明断层里喊出声的,是陈子昂。
就像我们抬头看见满天星星的时候,很少会想,最早点亮那颗星的人,曾在黑夜里冻得有多抖。
他一辈子没做成啥“大事”,没当过大官,没打过大胜仗,他用自己的悲怆,给大唐的精神找了条路。那条路,后来走满了人,走成了唐诗的河,走成了我们现在还在念的“天地之悠悠”。
你说,这算不算另一种“不朽”?
风又吹过幽州台,石缝里的野草又弹了起来,绿莹莹的,像在替他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