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三十七章 韦应物:诗里藏着半辈子忏悔

第三十七章 韦应物:诗里藏着半辈子忏悔

第三十七章 韦应物:诗里藏着半辈子忏悔 (第1/2页)

公元788年的深秋,苏州刺史府的后花园里,57岁的韦应物蹲在菊花园里摘枯叶。风一吹,鬓角的白发飘起来,他抬手拢了拢,指尖触到粗糙的皮肤——这双手,年轻时握过赌具、摸过银刀,后来握过笔杆、批过公文,现在正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一丛黄菊。
  
  “韦使君,门外有位杨开府求见,说是您的旧友。”小吏的声音传来。
  
  韦应物愣了一下,手里的枯叶掉在地上:“杨开府?哪个杨开府?”
  
  “说是长安来的,早年和您一起在三卫府当差。”
  
  这一下,韦应物的心跳快了——长安、三卫府、旧友,那些被他藏在诗稿最底层的少年荒唐事,像被风吹开的书页,一下子翻到了眼前。他擦了擦手上的泥土,快步往门口走,远远就看见一个穿紫袍的老人站在那儿,鬓角斑白,眼神却还是当年的样子。
  
  “三郎?”韦应物试探着喊了一声。
  
  老人转过身,看清他,红了眼:“应物?真的是你!”
  
  两个老人抱在一起,眼泪都掉了下来。那天晚上,他们在书房里喝酒,烛火晃得人影忽明忽暗,韦应物借着酒劲,拿起笔,写下了那首《逢杨开府》——诗里没有华丽辞藻,全是“自曝其丑”的忏悔,像把心里的疤揭开,露给老朋友看,也露给自己看。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韦应物写下这几句时,手都在抖。烛火照在纸上,墨汁晕开,像他当年在长安街头撒的野。坐在对面的杨开府端着酒杯,半天没说话,最后叹了口气:“你还记得不?当年咱们在平康坊赌钱,你输了五十贯,当场就拔了刀,要不是我拦着,你非得把人家的手指头剁下来不可。”
  
  韦应物苦笑了一下,灌了一口酒:“怎么不记得?还有一回,咱们抢了卖胡饼的摊子,你揣了三个胡饼跑,我还踹了人家一脚,说‘烫老子嘴’。现在想想,真是混账啊。”
  
  这首《逢杨开府》,哪里是诗?是韦应物半辈子的“忏悔录”。他把少年时的“恶”全抖了出来:仗着玄宗的恩宠耍无赖,在街坊里横着走,家里藏着逃犯;早上抱着赌具赌钱,晚上翻墙偷会邻家姑娘;司隶校尉明明知道,却因为他是三卫郎,连抓都不敢抓——这些事,他以前从不觉得错,甚至还觉得“威风”,可现在写出来,每一个字都像针,扎得他心疼。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他接着写,笔锋转到当年跟着玄宗游幸的日子。杨开府跟着念,眼睛也红了:“还记得骊山温泉吗?咱们趁玄宗皇帝泡澡,偷偷拿了宫里的酒,在雪地里喝,喝多了就把酒杯扔了,说‘皇帝的酒也不过如此’。”
  
  韦应物点点头,眼泪掉进酒杯里:“那时候真是目不识丁啊,连自己的名字都写得歪歪扭扭,整天就知道喝酒耍疯。现在再看那些日子,真是羞愧得抬不起头。”
  
  诗的后半段,他写安史之乱后的落魄:“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杨开府听到这儿,握住他的手:“我知道你后来的日子,听说你在破庙里跟老秀才学认字,在河边捡树枝练字,不容易啊。”
  
  “不容易?是活该。”韦应物摇摇头,“要是没有那场乱,我现在可能还是个赌钱撩姑娘的无赖,说不定早就死在哪个街头了。”
  
  最后两句,他写“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是啊,几十年没见,一见面就哭,哭的不是重逢的高兴,是对往昔的悔恨,是对人生起伏的感慨。那天晚上,他们喝到天亮,诗稿放在桌上,被眼泪打湿了好几处。
  
  后来有人说,这首《逢杨开府》是“最真诚的忏悔诗”,没有一点掩饰,没有一点美化,把自己的“黑历史”摊开在阳光下。韦应物自己也说:“写这首诗,不是为了让别人原谅我,是为了让我自己记住,我曾经是个什么样的人,现在又该做什么样的人。”
  
  韦应物的自我反省,不是凭空来的——是安史之乱的巴掌,把他从“鲜衣怒马”的美梦里打醒,摔进“憔悴被人欺”的泥里,他才终于看清自己的“荒唐”。
  
  在那之前,他是长安城里最嚣张的恶少:穿绯红侍卫服,骑雪白骏马,赌钱、撩姑娘、欺负百姓,全凭“玄宗宠着、韦家罩着”。他从没想过“对错”,只知道“我想要的就得拿到,我不爽的就得毁掉”。
  
  安史之乱一来,靠山全塌了。玄宗逃到蜀地,三卫府解散,韦家也跟着衰败,他成了没娘的孩子,穿着破衣服,饿肚子,被小混混欺负,连一口剩饭都抢不到。有一回,他在河边洗衣服,被人推到泥里,看着水里倒影——满脸灰尘,头发凌乱,哪还有半点“三卫郎”的样子?他就哭了:“我以前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也就是从那天起,他开始反省:以前的威风,不是自己的本事,是皇帝的恩宠、家里的势力;以前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卖胡饼的老实人、被偷会的邻家姑娘、被欺负的百姓,他们的苦,都是自己造成的。
  
  后来他跟着老秀才学认字,读《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懂了:“原来我以前做的,全是‘己所不欲,偏施于人’的事。”他开始后悔,后悔抢了卖胡饼的摊子,后悔偷会邻家姑娘,后悔欺负那些没本事的百姓。
  
  这种后悔,不是“一时兴起”,是刻在骨子里的。他开始用诗记录自己的反省,写《观田家》:“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意思是“百姓家里没有存粮,徭役还没停,我这种不种地的官员,俸禄都是百姓给的,真是惭愧啊”——这和他少年时“横行乡里”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
  
  他还写《采玉行》,写采玉工人的苦:“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写完后,他在诗稿上批注:“以前不知道百姓这么苦,现在才明白,我拿的俸禄,都是百姓的血汗。”
  
  这种反省,让他从“恶少”变成了“有良心的文人”。他不再觉得读书写诗是“混饭吃”,而是把诗当成“自我救赎”的工具——通过写诗,他回忆过去的错,反思现在的行,提醒自己不能再回到以前的样子。
  
  韦应物的自我救赎,从来不是“写几首忏悔诗”就完了——他把对过去的悔恨,变成了当官时的“实在事”,变成了对百姓的“真关心”。
  
  他当洛阳丞的时候,有一回,一个豪门子弟欺负百姓,抢了人家的地,还把人打伤了。百姓告到他这儿,豪门子弟派人来威胁他:“你别忘了,你也是韦家子弟,别多管闲事。”
  
  韦应物想起少年时也这么欺负过百姓,心里的火一下子上来了。他没管威胁,直接把豪门子弟抓了,打了***板,还逼着他把地还给百姓,赔了医药费。有人说他“傻”,得罪豪门没好果子吃,他却笑着说:“我以前就是这样的人,现在我不能再让这种事发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